团鱼 团鱼是鳖甲的别名,我之所以称之为团鱼,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如若突然改口成“鳖甲”,确是有几分不习惯。据了解,南方很多地方也都这么叫,看这玩意长得一团和气的样子,以团鱼呼之,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当然,团鱼也被很多人称之为“王八”。 作为龟鳖目两栖动物,在唐之前,人们将团鱼(乌龟)当作灵物或贵物,与龙、凤、麟并称为“四灵”,在民间,甚至有认为团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学名叫霸下(又名赑屃),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即是其遗像,故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可谓“荣极一时”。至于唐以后被颠覆成骂人的话,大概要源于一段公案了。据明藏书家郎瑛所著的《七修类稿》载,“明制乐人例用碧绿巾裹头,故吴人以妻之有淫行者。谓其大为绿头巾”。因巾发绿,绿似龟头,于是人们将龟鳖一棍子打入万丈深渊,以“王八”代之,谐“忘八”之音,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俱忘之意。个人以为,以龟鳖比喻戴绿帽者还有忍声吞气的含义在里面,此典在李敖的《中国性研究》一文中也有所介绍。 说完了团鱼的前世今生,我们再来看看它的药用价值。《黄帝内经》说:“鳖食之滋阴补肾,养人阴气入任脉”。《本草纲目》说:“鳖甲主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鳖肉主治伤中益气,补不足。鳖脂主治除日拔白发……”著名的药方如“千金翼”“怪证奇”“传信”“肘后”“圣惠”等,无不以鳖甲为主。由此可见,团鱼甲、肉、脂、骨、血、胆、鞭、肠、卵、睾丸等均可入药,其营养、药用和食疗价值不可小觑。由于人们对团鱼的营养、药用和食疗价值等有充分的认识,于是龟鳖丸、龟鳖酒、龟鳖口服液等与团鱼有关的各类保健品几乎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药店的柜台上。据说数年前有一叫“马家军”的长跑队队员因长期喝团鱼汤,故练得足底生风,屡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 几年前,团鱼为人们最为推崇的食疗之一,凡有酒宴,团鱼每每为主菜之一,曾一度有“无甲(鱼)不宴”的讲法。团鱼的主要做法有红烧、清蒸、汤煲、炖焖烧等几种,我最爱红烧团鱼之裙边。所谓裙边是背甲边缘很软的一圈软肉,据说有防癌、净血、壮阳之功效,古人以“山珍海味”为烹饪中的最佳原料,三珍分别为上、中、下各八珍,而团鱼裙边就位列“下八珍”。当你夹起一块烧熟的团鱼裙边放在嘴里,入口即化,绵若嫩唇,粘稠、缠绵,让人欲罢不能,堪称团鱼之极品。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团鱼从酒宴上逐渐淡出,这大概是野生团鱼数量日渐减少的原因吧,而养殖团鱼因过多投入生长激素而使人望而生畏,于是吃到正宗的野生团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野生团鱼固然量少,但不等于吃不到。在我的生活中,还是经常遭遇野生团鱼的犒劳,有一次吃野生团鱼竟然吃出了洋相。那是四年的一个初夏,我随团去武夷山游玩,在山间一农家乐用晚餐时,导游说:来武夷山不吃“武夷三珍”实为遗憾。我问何为“三珍”?说是山龟、山蛇、山鸡。一打听价格,两百多。我想,价格尚在可接受的心理承受范围,于是让店家上一个尝尝味道。当服务员将菜端上来的时候,我顿时傻了眼,好家伙,足足五十厘米宽的一个大盆,我们十来个人断断是吃不了的。当结账时,更让我的眼珠子快要掉出来,竟然要价两千多。原来两百多是一斤,其中山龟、山蛇、山鸡各三斤多,总共十余斤。没办法,既然吃了,就要认账,几个人只得凑钱买了单。出来时,想想不甘心,还有一大半的“三珍”留在那里等待暴殄天物,于是又花了五十块钱把整个盆子买过来,包上保鲜膜,就这样用双手捧着走到宾馆,宵夜吃、早餐吃,一直吃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处理完毕。今天回想起来这山龟无非一团鱼。 还有一次是两年前的一个初夏,友人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野生团鱼,足足有八斤重,爪根黑灰,底板白里透红,还长着几根三羊胡,一副敦厚的样子,让人不忍心对其有“非分之想”。但最后,友人还是席开三桌,广邀亲朋好友,分而食之。大概受了野生老团鱼所谓滋阴壮阳的蛊惑吧,那一晚吃团鱼者的话语纷纷变得暧昧。自那次吃完野生团鱼回家后,我还专门写了首题为《野生甲鱼》的小诗记之。诗是这样写的: 朋友说,这只甲鱼足足八斤重 野生,颚下长胡须 如此样子,存活于世界大概已经好多年 至于功效:女人大补,男人放纵 这个初夏,友人从安徽山区的水库中得到一只野生团鱼,六斤多,于是带回温州,叫了几个要好朋友,一起分享。友人担心饭馆的厨师烧不好如此贵物,特地请了一位“高手”来做。好食者围成一桌,有领导干部、有人大代表、有企业家、有职员、有小摊贩,无论他们职务高低、财富多寡,在野生团鱼面前,个个都是孩子,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累,头也昏,眼也花,胸也闷,腰也酸,气也弱,是该补一补了。 呵,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大补的年代啊!一时间风卷残云,和气一“团”。 ■陈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