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时评
3  4  
守住规则是抵御风险的策略
不尊重规律
必受罚
疯狂铲虾:
“跟团游”问题
技工
吃香了
监管空白,真的拿你没办法?
当官要管好嘴
杀人的不是校园贷 而是内心贪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6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杀人的不是校园贷 而是内心贪婪
2016-03-21

    ■舒圣祥

    21岁的大学生郑德幸死了。他以决绝的方式,从8楼跳下。他欠下60多万巨款,而父亲一生的积蓄只有7万。生前,他试图通过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临死前,他只有38.5块钱。一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之下,走向毁灭。在此之前,他用自己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全部用于赌球(3月20日央视新闻)。

    每个人的不幸离去都是令人悲伤的,更何况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大学生。媒体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站到大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上,野蛮生长的校园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确实大有问题。比如审核把关不严,让冒用他人身份的大学生贷款轻松实现。对于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如此不严密的审核把关,实乃自取灭亡的节奏,长此以往,必然受到来自市场的惩罚。

    在大学生信用卡退出校园后,互联网金融开始抢占这块地盘,作为一门生意,这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的大学生,过度宽松的贷款条件无异于对过度消费的怂恿,即使不存在法律方面的问题,在道义方面的责任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将大学生自杀的罪过,全部归结到校园贷平台头上,甚至因此要求一律取缔校园贷平台,我认为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具体到这起个案,赌球本身已是违法,想要借此一夜暴富更是糊涂;输了钱后,竟然通过贷款借钱赌球,已经是极度疯狂的愚蠢;最后,不惜盗用同学身份去校园贷平台借钱赌球,则是完完全全的犯罪行为。小郑在债务压力下选择自杀当然令人惋惜,但他所做的事情实在是有点不像话,伤害的不仅是父母和同学,甚至也包括贷款平台。一个成年人,通过犯罪手段套取互联网金融平台几十万资金用于赌球,输了钱之后却把责任全推到金融平台身上,这是没有道理的。

    通过这起个案,我们需要追问的,不仅是校园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意识。当一个人迷恋赌球,并指望以此致富,实在没必要去上大学,或者说大学几乎白上了;同样,当一个人不明白盗用他人身份贷款是犯罪,相反却在深渊里一再深深地堕落,再严密的贷款审核机制也注定救不了他。

    正如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应该自担亏损,债务违约的大学生更该懂得自担责任;杀害小郑的,不是校园贷,而是内心的贪婪,是没长大的责任感,是欠缺的法律意识。

    (作者为时评人)

    杀人的不是校园贷 而是内心贪婪

    正如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应该自担亏损,债务违约的大学生更该懂得自担责任;杀害小郑的,不是校园贷,而是内心的贪婪,是没长大的责任感,是欠缺的法律意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时评 00002 杀人的不是校园贷 而是内心贪婪 2016-3-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