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规则是抵御风险的策略 公序良俗,需要的是认真对待与尊重,需要的是当我们娱乐玩耍、行自己的方便时,都要考虑他人的处境。 ■王庆峰 近日,有市民向本报新闻热线61116222反映,位于乐清市文化馆新馆附近的文化公园内,一水池中的木质步道被水淹没多日,木地板可能会被损坏。乐成中心城区管委会表示,近日降雨量较大,但高水位主要原因是部分市民在游玩时,将石块投入水池,石块堵塞水底出水口所致(3月17日《乐清日报》)。 这让我想起网上热传的一则新闻:湖南农业大学“耘园”的油菜种类丰富,一到春季就美不胜收,很多游客就前去采摘。不料,一名研究生反映说,其中一株油菜花是他的毕业项目,并且是仅有一株,不幸就被游客掐掉了,“我明年可能毕业都毕业不了”。 很多人把这个当搞笑段子看,把水淹栈道当公共事务看。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就是个人一时兴起,损害或妨碍到他人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伤害可能是间接、无意的,由于缺乏明显的警示和标示,游客并没有想到自己得无心之失,会给他人造成大麻烦。 这类事件最大的特质在于偶然性。即一个不起眼的行为,和可能的后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处理措施也相应简单,亡羊补牢就好,哪里有问题管哪里。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对于有规律性的因果关系,人们应当以规则的视角来看——作为管理机构,应该尽好服务责任,设立标示;对于个人,应该尽一份公民责任,遵守社会规则,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 作为一个乐清时事的关注者,我实际上曾看到大量的共性案例:有政务部门管理缺位的,比如去年11月13日,本报报道说柳市镇大兴西路555号附近,有一个窨井盖长期损坏,没标示,坑了不少车,也不知道找谁管;有部分群众对于安全标示视而不见的,比如淡溪水库、西山水库等地方,竖立着“保护水源,禁止游泳”的明显警示牌,却每年都会有人溺亡。在网络问效平台上一查看,大量投诉与这些鸡毛蒜皮的民生事件相关。 问题来了,这些民生事务确实太鸡毛蒜皮了,以至于职能部门总是不屑于管,而群众,又习惯性地不在乎、不重视。但命运无常,对于小规则的忽视或者僭越,既可能将结果落到他人头上,成为你捧腹的段子;当然也可能撞到你身上,成为他人谈笑风生的话资。说不准什么时候轮到你撞上风险,也说不清风险有多大。 有一些规则不够明确,比如公园水池不让投石子;也有一些规则够明确,比如不要抄捷径穿马路。但有哪个职能部门,都天天跟在我们后面说不要投石子?我们之间又有谁,能胸有成竹地保证自己一次都没有乱穿过马路?公序良俗,需要的是认真对待与尊重,需要的是当我们娱乐玩耍、行自己的方便时,都要考虑他人的处境。 这话题说大,并不大,说小,其实也不小。如果以纵观的视角来看我们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活得更久是抵御风险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警惕,才会有更少犯错的可能性。这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而粗枝大叶的人很少会去考虑。 (作者为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