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省社科联领导
为乐清市诗词学会点赞
黄杨木雕界的探索者
——记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忠南
从花旦到歌手
章子清“不曾远走”
黄杨木雕
艳惊杭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黄杨木雕界的探索者
——记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忠南
2016-03-12

    黄杨木雕界的探索者

    ——记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忠南

    ■记者 黄小双

    在乐清黄杨木雕界,省工艺美术大师中,郑忠南尤为低调与淡定,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也没有刻意去宣传自己。然而在众多的展览会上,一个个金奖展示其实力的同时,也使他获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并成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木雕艺术大师。《李商隐》等多件作品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其创作的“圣贤系列”成为黄杨木雕作品的经典之作。如今,过花甲之年的他仍坚守在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中自得其乐、不知疲倦。他说,50年的坚守,只因为喜欢。

    脱颖而出

    今年66岁的郑忠南有50年的雕刻经历,郑忠南为柳市后横村人,他16岁初中毕业时,就到四板桥村石雕厂学习雕刻,师从王应松老师。在同批进厂的学徒中,郑忠南最为认真,每天,他总比别人多学一两个小时,每天都得到表扬,郑忠南因此也学得更投入。不到半年,他就学会了打磨、雕刻等每一道工序,并能创作出一件件作品,很受领导器重。

    郑忠南独立制作的《八仙》等石雕人物,颇受好评。后来,郑忠南到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乐清著名雕刻大师叶润周先生,后被安排在永嘉罗浮画帘厂叶伟坤老师身边专门从事黄杨木雕。当时的雕刻题材只能是样板戏,《阿庆嫂》、《白毛女》、《红灯记》等。因为有石雕的基础,雕刻木头显得容易许多,但是,木的纹理更加明显,得按纹理进行雕刻,特别是一些节点上,与石雕有很多差别,郑忠南一边摸索,一边思考。有时一个点往上刻、往下刻都不行。问老师,老师说,你自己琢磨吧。那就横着刀试试,不料,竟然成功了。“其实这也是平时积累的结果,是由每刀的熟练程度来决定的。”这段时间,郑忠南学习叶润周先生雕刻人物的技法,其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画帘厂,雕刻的作品是按计件算的,郑忠南做得最快,也最好,工资自然是最多的。

    1970年,郑忠南被邀请到了翁垟地团村的石雕厂工作,专攻山水雕刻。当时,有青田石雕老师在石雕厂,郑忠南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很认真地学习青田老师的雕刻技术,并屡屡创新,在业界小有名气。

    1977年,江西省南昌工艺美术研究所赶在建军节50周年前,要求雕一组井冈山会师的大型组雕,特地到乐清请雕刻老师,石雕厂推荐了郑忠南。于是郑忠南与陈少东两人一起到江西,参加创作大型革命题材组雕《井冈山会师》、领袖像《朱德》等,“整个组雕及会师中的重要人物都是乐清人完成的。”郑忠南记忆犹新。后来这组组雕被叶伟坤、叶小泉重新花重金买回来,现由华龙雕刻有限公司收藏。

    丰收喜悦

    郑忠南说,自己一直在不断创作、不断提高技艺的同时,做了很多尝试。1980年,他创作的《坐骑八仙》在美国展出,并获得大批量订单。1984年至1989年,其做的彩鸭、彩木鸟等,成为北京烤鸭店的垄断产品,这些鸭子也漂洋过海,到欧美等国家,得到欢迎。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郑忠南多次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工艺美术高研班等学习,并一直思考传统黄杨木雕工艺的创新。期间其创作的《圣观音》等获得日本客商的青睐,并获大批订单。1996年,其创作的《济公》、获得浙江省第二届乡镇工艺美术精品展二等奖;1997年,《杜甫》获1庆香港回归根艺展优秀奖;1999年,《憨态》获中国民间艺术展金奖、百花奖;2000年,《袋中乾坤》入选中国第七届艺术美术优秀作品展,并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铜奖。

    综观郑忠南的获奖作品莫不是因为构思新奇、章法合理、取舍得当、妙趣横生,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得水乳交融,把根雕美的潜力挖掘到极致,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潜心创作

    郑忠南心无旁鹜,真正潜心创作是近十年来。2006年,郑忠南与叶胜隆、叶胜才等5人开车到福建,对福建工艺美术市场进行调研。郑忠南深深地体会乐清工艺美术与福建的差距,他一直思考自己要怎么做。于是,郑忠南把自己办的公司全部交给儿子,一心一意从事黄杨木雕创作。期间,郑忠南的收获也是满满的,其创作的作品《圣贤》获得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东雕杯”金奖;《羲之爱鹅》获得中国浙江第三届工艺博览会金奖。如今,郑忠南获得的国家级金银奖有几十个,作品《品茗》、《药王逊思邈》、《李商隐》等作品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

    《圣贤系列》作品节选几位典型的文人学士的形象,或抱膝赏菊,悠闲纳凉,好一副悠然自得的闲性雅致;或抚剑问天,迎风长叹,好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或触砚玩石,神情专注,好一位自得其乐的性情中人。道具的隐衬对比中,人物的气质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其作品《苏东坡玩砚》,用细腻的手法,刻画出文人苏东坡脸部特征,甚是精妙细致,那深邃的眼眸、挺直的鼻梁,惊喜交加的夸张嘴形,配以一双手既端又抚地把玩着砚石,无一不体现苏东坡的睿智才情,其中躯干的表现运用写意的手法,把衣纹以及躯干做了极其简练的概括处理,甚至有意加长了身体比例,进行艺术夸张处理。清秀消瘦的肢体更加突出了一介书生形象,大胆地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大文豪的形象。在表现手法上,繁简、张弛、疏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这件作品面世后,得到了工艺美术界专家的好评,认为构思独特,技法新颖,是传统题材出新的佳作。

    而郑忠南创作的另一个苏东坡的形象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头戴高高的子瞻帽,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闭着双眼的苏东坡像在沉吟着千年难寻的佳句。这尊雕像还有一个很有深度的名字“思接千载”。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展出格外吸引眼球,在莆田和东阳的艺博会上获得金奖,还获得上海世博会中国木雕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

    2005年的一场台风,风雨肆虐,柳市西头桥附近的一棵大榕树也被连根拔起。几天后,郑忠南的哥哥郑巨南路过,他看到路旁的树根,原本想把它移植一下。可他发现,那个榕树树根已经烂了一个大洞。于是,他就捡起来交给了郑忠南。将榕树根上厚厚的泥巴洗干净后,郑忠南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树桩的颜色看起来特别舒服。郑忠南绞尽脑汁,从思考到创作,他整整花了8个月的时间。2006年的一天,他在翻阅《文心雕龙》时,突然来了灵感。那个树桩的大小与人的头部比例相仿,长满年轮的树桩就像一顶大帽子,密密麻麻的根须,再加以雕琢,不就是活脱脱一个苏东坡的形象嘛!他边做边构思,由于榕树桩烂得很深,中间部分只有薄薄的一层了,尽管面积不大,雕刻的难度却不小,郑忠南每雕一笔都小心翼翼,8个来月后,《思接千载》终于完工。

    《屈原抚剑问天》作品表现出爱国诗人屈原盘膝抚剑而坐,仰首对天长叹,迎风中掺杂着太多忧郁无奈。似乎在吟唱着《天问》,宣泄了对自然现象,宗教信仰和社会传统思想的怀疑。又似乎在面对国家危亡百姓疾苦时的无奈和自责。这“带长铗之陆离兮”之形象。不仅仅是一把有形的佩剑,更是一把无形的长剑,隐喻着他坚定的信念。这道具的衬托隐喻生动地体现诗人气质特点,更升华了至人文内涵的意境美。

    如今,在郑忠南的工作室里,300多个其历年来创作的泥稿,见证他在从艺道路上的勤奋与创新。

    黄杨木雕《思接千载》 郑忠南作品

    郑忠南在雕刻作品。

    黄杨木雕《羲之爱鹅》

    郑忠南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黄杨木雕界的探索者
——记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忠南
2016-3-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