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文化周刊
3  4  
经史学家钱文子
参加答题赢奖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经史学家钱文子
2016-03-05

    经史学家钱文子

    钱文子(1147—1220),名宏,字文季,晚号白石山人,乐清白石人。绍熙二年(1191)“两优释褐”进士。授文林郎吉州判官,任满改宣教郎知潭州醴陵县。入朝为太学博士,出知台州,改知常州。罢归,主管台州崇道观。授潼川路提点刑狱,未上,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迁湖北路提点刑狱,被诏,除吏部郎官,迁正宗少卿。乞补外,除直显谟阁知太平州,寻改淮南路转运副使兼提点刑狱、提举常平茶盐铁冶。升直宝文阁,复知太平。累官朝散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政绩为时人所称誉。《名臣奏议·应诏举人才状》说他知湖南醴陵时“不俾其官,刻意民事,抚摩善良,锄治奸恶,盗贼为之屏息,豪杰望风戢敛。县计上贡之外,沛然有余。及试郡天台,振厉风采,治民驭军,宽猛得宜。”南宋著名诗人曾杨万里有诗称颂。

    研究汉代兵制

    钱文子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学术成就,他是历代乐清进士中学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精通经学、史学,也是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著作宏富,《四库全书总目》列其《白石诗传》三十卷、《诗训诂》三卷、《论语传赞》二十卷、《中庸集注》一卷、《孟子传赞》十四卷、《汉唐事要》二十卷、《汉唐制度》二卷、《补汉兵志》一卷。

    《补汉兵志》是永嘉学派研究经制事功之学的代表作,这就说明钱文子研究汉代兵制是有现实目的的。宋代,尤其是南宋养了百万不能打仗的兵,庞大的军队耗费国家资财而无补于社稷安宁,这是宋开国二百年来的兵制之弊。治史经世是永嘉学派的核心,钱文子的《补汉兵志》是研究永嘉经制之学的重要著作。

    《补汉兵志》的旨趣,一是补编历史,钱文子认为“汉承三代之后,去古未远,犹有寓兵于农之意,而班史无志,因摭其本纪、列传及诸志之中载及兵制者,裒而编之,附以考证论断,以成此书。”

    一是指导现实,“白石先生补兵志,大抵喜汉法之近古,伤后世养兵之费广,拥兵之权专也。盖以补班史之阙,而实有慨于南渡后,兵食冗滥,思复汉制以救其弊,其忧国之心深矣。”

    钱文子基于南宋兵制的严重弊端,征史考实,提出养兵的六个方面建议:一是调民有限,无常役之岁;二是有事檄召,事已罢归;三是衣赍自备,无供亿之劳;四是近地调发,无远征之劳;五是不立素将,无拥兵专制之虞;六是都试课殿最,无骄蹇难用之患。

    为此,钱文子是给南宋王朝开了一剂救治的药方。

    “诗经学”上的成就

    钱文子不仅史学研究的特殊成就,而且在经学研究领域也有非常的作为,他的《白石诗传》也是被时人所推重的,是永嘉学派研究《诗经》的一部力作。北大教授钱志熙先生说钱文子的《诗经》学是属于《毛诗》系统,但并不像其他人如吕祖谦、陈傅良那样为《毛诗》做注脚。而是根据小序的首句,对诗做简约的阐释,同时侧重词语名物的训诂。

    钱文子的《诗经》研究是一部注重词汇、名物训诂的著作,应该是授课的讲义,“去讲师增益之说”,说是在讲义的基础上,综合了当时各家诗说成果,自成一家之说。他的学生乔行简作《白石诗传序》时对钱氏著《诗传》的因缘,旨趣以及自己从游的经历都作了说明。

    用通俗的说法,钱氏的“诗经学”是一部《诗经》学辞典,难怪历代的学者拿它为玉圭,成为研究《诗经》学者的参考书。当然,钱氏解诗系统不全是陈说,而有独创性,魏了翁就说他“凡旧说之涉乎矜己讪上、伤俗害伦这者,皆在所不取,”这就指出了钱氏解诗的取舍了,也表现出他的诗学思想:美风俗,正人伦的诗教精神。

    钱志熙先生说:“永嘉学派对《诗经》的理解,明确地站在教化的立场上,这与其恢复上古圣贤治道的经制事功之学宗旨是一致的。”所以,钱文子的《诗》学研究以六经为宗,征义考史,摈弃抽象臆测的玄义,突出了诗的教化、治化功能。

    办学和整理地方文献

    钱文子不只是政声斐然,在教育上也很有成绩。他致仕后在家乡办学,继承叔祖孝廉钱尧卿遗志,重兴“邑令下轿,必咨访焉”的“白石塾”,自任教席。他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接近,倡导德、智、体(武术)全面发挥。

    钱文子在《乐清新学记》中说:“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而以岁时合射、合舞、合语,而书其德行道艺。”他对师资要求更高:“凡有道者德者使教焉。”强调当教师的必须具备高深的学问和高尚的品行。由于教规严正,教授得法,钱文子培育了一批拔尖学生,如嘉泰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永嘉学派的继承者瑞安人曹豳和平阳的黄中等辈。

    钱文子重振的“白石塾”延续到明代依旧兴盛。2003年从白石小隐山出土、明大理寺副赵性鲁作的《白石钱氏小隐公(钱存)墓志》,其中有“建立白石祠塾在小隐山之下,割田二十亩择师教训里社蒙童”的记述。还有一块古匾题着“文献世家”四个大字,佐证了白石钱族历代办学育人的辉煌。

    钱文子还致力于发掘乐清的地方文学,据记他在政务之暇搜集整理传统诗文,曾将其曾祖姑钱文婉的遗作《箫台集》三卷刊印,辑诗三百余首。并为之作序,点评其诗“隐约深厚,守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后世文人或不能及。可惜这部诗集散佚,我们只能在《白石山志》上读到一首《登白石岩》七律:“两道蟠溪锁碧山,飘如仙带绿回环……”起句即引人入胜,真不愧为“白石才女”。

    钱文子墓在中雁荡山风景区赤水垟,乐清文物馆曾觅此墓数年无着。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98年5月17日,随同白石医院到赤水垟义诊采访的邱星伟、陈尚云等人,在当地钱宝周先生导引,冒着濛濛细雨从荆莽蓁封中找到了这座残破的古坟。坟头名志刻着“赐进士宗士卿朝散大夫直宝文阁钱公墓。”圹铭为其女婿南宋著名词人卢祖皋撰写。

    乐邑名家评钱文子

    杨坚(乐清市社科联副主席、《乐清日报》副总编):

    对于钱文子,很多人不太了解。其实他与王十朋是同时代的人物,他比王十朋小35岁。也就是说,王十朋在46岁考中状元的时候,同一家乡的钱文子只是一个11岁的启蒙学童。

    在南宋,状元王十朋的名气已经如日中天,人们经常提到:“北有范仲淹,南有王十朋”,意思就是北宋当官的楷模有范仲淹,南宋有王十朋。我想,钱文子的人生道路选择肯定以王十朋为标杆的。在乐清钱文子这一辈人之前,王十朋之外,有贾如规,还有钱文子的叔公钱尧卿,他们号称乐清“三贤”,这“三贤”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时时照耀和影响着钱文子。同样到了当代,世人的目光更多汇聚在状元及“三贤”身上,生活在状元和“三贤”的光影下,钱文子无论在南宋还是现在,自然显得“默默无闻”了。

    其实,作为乐清的历史文化名人钱文子,与王十朋有太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读书做官的道路都是通过入太学,类似于现在“中央党校”或“国家行政学院”,而不是经过乡试等途径一级级往上考,因为温州当地选拔名额有限。读太学虽然宽进但要严出,也要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三年一考,最后才能太学“毕业”,以“同进士”的身份参加皇帝的殿试。那年王十朋的机遇和运气比较好,殿试时得了状元,但钱文子在太学里的成绩也是出类拔萃的。王十朋在做了京官之后,外放泉州等地当知府,钱文子在台州等地也做过知府。王十朋政绩显著,只是钱文子的政绩典籍记载甚少。钱文子后来入京做太学博士,王十朋也回京当过太子的老师。

    其次,王十朋著作等身,在南宋他的文学成就甚至比同时代的陆游影响要大。钱文子的著述也不差,同样轰动文坛,有《白石诗传》《论语传赞》《补汉兵志》等计91卷,影响最大的属《补汉兵志》,享有“儒林巨擘”、“一代宗师”之美誉。第三,王十朋是一位教育家,一生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钱文子晚年回乡教学,继承和发扬叔公钱尧卿的“白石塾”业绩,也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

    所以,从人生的轨迹来看,钱文子简直是王十朋的缩影,只是钱文子不是状元,但那时有人也称他为状元了,“时呼状元”(陈傅良《上斋集》)。从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钱文子一生的成就和历史价值了。

    如果一定要说钱文子与王十朋有那些不同,就是他们的出身及家族影响力了。钱氏故里白石,除了“三贤”之一的钱尧卿,名贤辈出,钱氏大家族,在南宋间就涌现出六名进土。这一点,我们在研究乐清人文现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在封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位人才的成长和出现,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往往要靠家族的力量和支撑才能完成,比如,乐清南閤的章氏,北閤的李氏等。

    林晓哲(青年作家):

    乐清人人文历史上素多文学家,甚至出过几位文学大家。但思想家、史学家之类却不多见,明清以降更趋减少,而且囿于一隅一地。钱文子之于乐清的特殊意义,便在于此。他是乐清少有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可谓乐清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人文学者。

    陈鱼观(乐清市汉诗学会副会长):

    钱文子一生政声斐然,著述颇丰,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至今还能在《全宋诗》中读到他与当时文坛盟主周必大相互唱酬的诗歌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165年,年仅16岁的叶适到钱文子的家乡白石讲习,并维持了三年。在这三年间,钱文子与比自己小两岁的叶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学习切磋,相互进步提高,为后来形成著名的永嘉事功学派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钱文子是以叶适为首的永嘉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和重要推动者,他们的学说对浙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艺宝(乐清市汉诗学会副会长):

    钱文子虽非科班出身,而是“两优(品学兼优)释褐”,在44岁时膺荐出仕,但其最终还是以出色的政绩和教学、著作成果交出了令人钦服的答卷。尽管其《补汉兵志》可能因为当局怕民强难驭而不予采纳,却也为“永嘉学派”的历史地位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补汉兵志》书影

    钱文子墓志

    钱文子像 周方德 作

    白石钱氏宗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 00003 经史学家钱文子 2016-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