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权 2月14日,丙申年新正初七,也是西方的“情人节”,“坐望雁山”董其钢丙申迎春画展在乐清永兴祥茶庄举行,共展出董其钢雁荡题材的山水画作42幅。 董其钢,1979年生于苍南,2007年开始接触中国画,启蒙老师系中国美术学院金家骥教授。后师从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教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助理,雁山艺馆秘书长,北京逸真画院画师。 董其钢绘画早期起步于西画,有扎实的素描、白描基础。拜师金家骥先生后,开始学习山水画。当时年已古稀的金老先生教导他要善用笔墨,意识到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老师还要求他多画,多读书。2012年,他又远赴北京,就读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高研班。至今,他每年都追随导师何加林教授野外写生。进湘西,赴青海,上雁荡,过庆元,入西蜀,临武当,多次的对景写生,让他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融。他悟得“如果在对景写生中如实照搬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没有自己对真山水的体悟,则画不如山水。因此,画者在对景落墨时,不能目中无我,要与真山水对话。”并逐步开始形成自己山水画的创作思路:自宋人小品入手,学其丘壑,以元人笔墨之经营,再从渴笔到润笔的相互叠加的运用,使作品能呈现出高古、冷峻的丘壑气象,从而使作品中的自然山川有种质朴的人文追求。 董其钢从小生于南雁,青年游于北雁。雁荡的山山水水润泽着他。2014、2015年,他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多次到雁荡,对景写生,如大小龙湫、能仁寺、净名谷、灵岩、观音洞等,还到游客较少的西石梁、碧霄寺、观音岩、显胜门等地方。对景写生,加工创作,再对景写生,对景写生,如此反复中,将古人的笔墨精神在写生中与自然山川相对应,来验证自己对笔墨的理解。 此次画展展出的42幅雁荡题材的山水画,如《石佛洞》、《大龙湫》、《果盒桥初雪图》等一系列的作品,体现了画者对笔墨的理解与呈现,还有对空间的营造,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巧妙运用西画中某些当代的审美元素。 董其钢明白,学画“顿悟容易渐修难”。他将继续下笨功夫,潜行在“渐修”之路上。 潜行在“渐修”之路上 “坐望雁山”董其钢丙申迎春画展举行 《朝阳洞》 董其钢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