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的番薯 ■李振南 番薯担回家后,接下来就是晒番薯丝。那时,我的家乡有好几条清澈的溪流,农人们将番薯倒进溪水里,让番薯浮在水面上,用锄头又捅又淘,在流水的冲击下将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一只只装回篰篓里。晾干后,用“番薯刨”将它们切刨成一根根番薯丝,再用箩筐挑到“番薯簾”上晒干。晒番薯丝是一项繁重的农活,一般在晚稻收成后进行。在此前,农人们各自在晚稻田里选好位置,用树枝插土做成记号,铆是铆,钉是钉,乡亲之间互相买账,不会轻易侵占他人选好的领地。在搭建晒番薯丝棚架时,先是在田里打下木桩,支好架子,再将一根粗壮的木条安装在架子上,这样可让“番薯簾”倚靠到木架上在阳光和寒风中晾晒。晒番薯丝曾经是当时乡村中的一道风景,当你从秋收后的乡间走过,在田野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番薯簾”,它们像是一扇扇半卧的门窗,又像是一面面竖立在田野中的屏风,那队列整齐、雄伟壮观的场景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番薯丝晒好归仓后,该是番薯条粉墨登场了。晒番薯条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在一次冷空气过后天气晴朗又刮风的日子里进行,一般由家庭主妇操办。番薯收成后,农人们会选用同等大小的番薯,先将鲜番薯洗净刨皮,放在大锅里煮熟,冷却后,用刀切成宽约3~5厘米、厚约5毫米的番薯片条,然后紧挨着排放在番薯簾上。晾晒时需要再搭一个木架,将摆有薯条的番薯簾抬到两个木架的上面,而不再是斜倚在木架上,这种晒法,估计是防止那些不通人语的野外动物的偷吃,也是农人的朴素经验。大约四五天后,将番薯条从番薯簾上取下装袋,待一个晴好的日子再晒上一天,便可以收藏。 番薯条是一种可以贮藏冬春两季的食品,它柔糯甘甜,芬芳扑鼻,让人尝一口一个惊喜,咬一口兴犹未尽。 在乡村,晒番薯粉是农家不可或缺的一项活计,一项工艺。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冬闲下来的农人各自背着一只大木桶,围放在水井边,将洗净了的番薯用番薯擦(木制,形似洗衣板)擦成粉末状,在大木桶里加水充分搅拌浸洗后,用纱布反复过滤。过滤出来的渣叫番薯渣,暂存放在箩筐里,晒干后是家猪的好饲料,而沉淀在大木桶里的番薯淀粉要过十几小时后,慢慢倒掉上层的水,用饭勺挑出来,放置在干净的布上一边晒一边敲碎,使之最后成粉,这才叫番薯粉。无论是红心番薯或白心番薯,晒出来的番薯粉都是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番薯粉用途广泛,可做番薯面、番薯老鼠、番薯卵皮等传统食品,也是大众的美食,现已成为这座城市许多农家乐的招牌菜。在晒番薯粉的时光里,一溜大木桶立在水井边沿,又有花花绿绿的妇女在旁劳作,应是过去乡村绝美的一道风景。 番薯的确全身是宝,除生食、熟食、淀粉制品外,还是酒精和原糖的原料,藤、根、叶是猪、牛、羊的优质饲料,近年来叶柄作为无公害蔬菜,摆上了大酒店的餐桌,已深受城市消费者的青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番薯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之功效。”明朝诗人何镜山曾作《番薯颂》曰:“……耄耋食之,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稚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所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焉。”这些,都生动地描述了番薯的诸多优点,表达了对番薯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现在,农人大多不种田了,旱地里的番薯已难得一见。近年我在登山锻炼时,偶然在山地里还能看到一些干部模样的人,在那里种植、伺候番薯,让番薯在空旷的山野里守着曾经有过的家园。当然,这些番薯地多是零星存在,已没有了延绵不绝的气势,葳蕤茂盛的气象。 但番薯还是番薯,它并不理论有多少人在种植它,总是憧憬着向土地的深处生长,紧贴着土地匍匐前行,以它特有的生命力,展示出它的单纯和坚强,谦卑和专注,显现出低调的、自然的、纯粹的美。让我们觉得,谦卑虽然是番薯的一种宿命,但却是一种宽阔的胸襟,一种内敛的气韵和一种植物的自在。正是番薯的谦卑,才无私的、源源不断地养育着我们。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