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熙
收到了赵乐强先生的诗词稿,眼前浮现出他的形象,很自然地想起唐人李嘉佑的那首诗:“傲吏身闲笑五侯,清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海鸥。”觉得诗中写的形象,与赵先生有点神似,虽然我知道他并不闲,并且在公务之外,常常忙着好多人觉得是闲事的事。但一个人的闲不闲,我看主要还在于神,而不在于形。那些你看他整天忙忙碌碌,一副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样子的人,其实多半是心忙,而非事忙。心如果不忙,事再多大概也是能闲的。我和赵先生接触虽然不太多,但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事忙而心能闲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写出那么多的好诗了。
赵先生诗歌的第一好处是见性情,有思想。我觉得诗这个东西,性情是最重要的,要真!其次要有些趣味,有点灵感!有了这些,就算工夫不及古人,不能名章隽句,络绎而出,也还是有可读性的。赵先生的诗是见性情的,同时又常有风趣,尤其可贵的是具有思想,并且能够用比较生动的形象将之包含于内。其中有不少写得很清新流丽。如词题被用作书名的那首《减字木兰花·家山杨梅红了》:
浓情几许,梦里佳人娇欲语。依绿还红,占尽风流五月中。田歌碧玉,《对鸟》翩翩天上曲。大道无闲,回首家山点点丹。
《减兰》这个词牌,我也很喜欢,要写出一种抑扬尽致,开合自如的感觉,仄平转韵之际,声情与词意要有一种天然凑泊的趣味。今人中用这个词牌用得最娴熟入神的,应该是天风阁词人了。赵先生这一首,我敢肯定也是此调的佳作。
在体裁的运用上,他尤其擅长五、七言绝句。五绝如:
闲坐青林下,日光照午前。珠玑天上落,入水一池烟。(《大龙湫》)
檐头两只鸟,叽叽鸣清晓。推窗欲近看,卜卜飞走了。(《清晓》)
小村寒未醒,残叶旧茅亭。昨夜惊霜白,林深嫩笋青。(《山老区扶贫口号》)
吊脚楼头雨,频频传烟语。一船载诗来,惊看摇桨女。(《旅次湘西》其二)
青苍万仞山,未见雁儿还。难得离天近,卧云半日闲。(《早春雁湖岗》)
清风轻拭面,细雨满行鞍。敢踏飞龙背,翻怜胆气寒。(《登龙湫背》)
凡是学过写诗的人都知道,五绝这个玩艺儿,虽短却最难写。其中原因究竟是什么?也难说清楚,大概与五绝发生的时代早有关系。中国的诗体,越发生早,越不易写。比如对于今人来说,古体就比近体更难写。乐强先生这几首五绝,做到了虽小亦好,读起来很有韵味,而且有新的探索,如《清晓》一首的最后一句,就用日常语言。但是这个日常语是审美性的。人们的好多日常语言,都是功用性,但也一些是审美性的。原因很简单,人们在生活中不仅打理衣食住行这些纯粹的生活,同时也在审美。难得的是在生活的同时进行审美。“卜卜飞走了”,当然是审美了!审美没有现实的功利目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我们平时如果将这些没有现实功利目的日常审美体验摄进诗里,就有可能写出真的诗、美的诗来。又如《山老区扶贫口号》这一首,不仅写景入神,而且寄托一种亲爱老区人民情怀,却不露痕迹。其他如《旅次湘西》一首,境界也是浓丽中见清新的。
他七绝体的好处,也都是以清新有韵味见长:
石门壁立水清华,十八滩前品午茶。山鸟呼来风阵阵,荆梨如雪又如瓜。(《访刘妙顺先生于大荆》)
玉甑峰高云脚青,临湖玉树盖如亭。波光缓缓斜阳里,我共家山入画屏。(《钟前水库散步》)
小松林外老寒风,铁血当年篝火红。第聂伯河流日夜,弥天飞雪吊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
最后一首写域外吊古,有一种新的境界,相信懂诗的读者一看就会喜欢的。
作者是一名公仆,过去叫良吏,所以自然会有一些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吟咏,但看得出来,他不是写遵命文学,是写为己的文学,或者说为民的文学,所以没有沾染时下那种空洞、叫喊的风气,而是写得平实而深沉。如《抗台》、《楠溪江引水工程工地留诗》等作都是这样。其中《抗台》的第三首:
在城不识浪涛声,日出云开海水平。劫后与君同戮力,一痕禹迹总牵情!
不仅有情意,也富有诗意。此诗即在修辞造句来看,也是比较凝劲的,尤其是“一痕禹迹”四字最有味。赵先生近来又担任乐清市“五水共治”的总督察长,负责全市的治水工作,这也是凭大禹精神来做事的。诗集中最后一首《治水周年小记》的古体绝句:“朝巡玉溪河,夕访埭川下。朝夕不能忘,碧水重泱泱”就是他的心声抒写。元旦回乡,见河水与往年已大不一样,我相信东瓯山水定能重现清辉!
本集的数量虽不算多,但是涉及的社会面是相当广。不少作品对历史与现实都有很深的关注,如《划水脚者》这一首七律,颇有揭示历史遗存信息的价值:
瓯江只桨独行舟,前劈后当豹子头。矫若游龙穿绝谷,巧如轻燕戏中流。星寒月夜三更浪,水冷江天一抹秋。古屿钟声空寂里,轻帆掠过小蒲洲。
此诗纯用白描笔法,最后一句能见神韵。
乐强先生的诗,爱写生活中的感受,能够超越于一时一刻的现实羁绊,换一种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甚至换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当下。比如集子里的《在北京做肝囊肿穿刺手术口占》就是这样:
人脱寒衣树未丫,京城不寐夜吹沙。姑娘最美灯无影,四日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初看平淡,但仔细吟哦,是很有滋味的。妙在其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人们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却不一定都能写出诗来。关键的还是能够暂时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超脱现实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对现实进行审美,从而更好把握现实。诗是无穷地生发着的,诗的功用也是无穷地发挥着的。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间要好诗,是说虽然自古以来已有好诗,但当下的人间,仍要不断地产生好诗。诗之于人生与社会之补益,可谓大矣!岂可因他不具有现实的功利作用而轻视它。
东坡有诗云:“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赵乐强也是一个现“宰官身”的诗人。吾乡赵氏,为南渡皇室后裔,向为邑中的望族,文采风流,千年不绝!乐强先生在行政之余,吟诗挥毫,他为人沉着机智而又性情爽朗,诗书也多能见性情。他是一个社会关怀情绪很深的人。前几年,他将乐清的企业家与诗人、书画家等文化界的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三禾文化俱乐部,推动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他和那些把搞文化当成政绩的官员不一样,是真正热爱文化事业,并且怀着浓重的爱乡爱土之心来做这些事的。他在这方面还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有的听来很能启发人。比如他常跟企业家们讲,富与贵不同,富了还要贵了,才是完整的人生。而什么叫贵呢?乐强先生很直捷地说,贵就是有文化!什么是有文化呢?要读书,但光能读书不等于就有文化,要明理知礼才是有文化。都不知道怎么做人,光有钱能算贵吗?同样,不明理知礼,面目上纵是个读书人,也不能叫真的有文化,也还是不贵。他的这些观点,我是十分同意的。最近一两年中,我们又在一起筹划了“夏承焘研究会诗词创作研修班”,陆续邀请高校与诗词界的名家们来乐清讲学,来推动乐清的诗词事业。初步的效果是很好的。两雁之间,双塔之下,一时间诗声朗朗,此起彼伏。乐强先生所说的“子晋吹箫地,重闻嗣响来”,相信会成为现实。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人必要会写诗词才行,一个地方必要有一大批诗人才行,而是感到作为中华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能给一个人带来一种芬芳的气韵,同样也能给一个地方带来一缕清风。我们都期望能够通过自己一些努力,将家乡的文化氛围弄得浓一点,将家乡的人文土壤培植得厚一点。
我和乐强先生虽然相识较晚,但通过最近几年的交往,了解逐渐加深,友谊也在不断地生长着。零九年家父出世,他带着三禾同仁殷勤慰问,还赠了挽联。联句云:“老丈以庄稼人诞育机云,福田早种;嗣君为名教授蜚声中外,乐邑增辉。”其中推许之意,我不敢当,但是修辞属对的确可称工妙!其书法也很有特点,整整斜斜,结体用笔,颇具机趣!不说有多深的工夫,但有个性,看了以后能给人留下印象!2010年的清秋,我回家乡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华诗词年会暨夏承焘吴鹭山学术讨论会”,并且有幸见证家乡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隆重典礼。乐强先生是上述两项活动乐清方面主要的推动人与主持者,他的心情自然是很兴奋的。会上,他惠赠了大作,题为《乐清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赠志熙先生》,诗云:
乡情酒一杯,春雨踏青回。子晋吹箫地,重闻嗣响来。
这首诗风格很自然,不仅意境好,声律也和谐清朗。我在感谢之余,更佩服他的诗情。前年他在欧洲访问时,记挂着我,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我深受感动,写了一首《家乡谈诗归后有怀乐强先生》:
京邑衔杯几度同,故园相见每雍容。论诗我重贤人志,忧世君多国士风。上苑愿看成蕙圃,河阳今喜见花封。山川旧是吹箫地,应教清音绕碧峰。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少写诗应酬的。但这首诗自己觉得是真情感发的,这里面叙述了我们之间友谊,也表达我们共同的期待!
我客居京华,讲学有年,有时也特别怀念家乡的山水与朋友,何时有暇,在龙湫雁荡之际,步癯禅、鹭山之游踪,与乐强这样的诗友吟咏游览,一畅素襟,也不枉为子晋吹箫旧江山中的人物了。在此也深望乐强先生在政务之暇,创作出更多的好诗词,以为名山生色! 辛卯孟冬序于燕园
《家山杨梅红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