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展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来信,为张炳勋先生与南老所通的第三封回信。提起通信因缘,要追溯到1994年。
张炳勋先生曾披读乐清名儒陈雄先生未刊稿《南公仰周先生像赞》,仰周先生即南老父亲。他读后心想,南老长年寓居海外,对其父像赞之事是否知晓?因此当年12月,张炳勋邮寄一函给南老,谁知寄后一年半时间,杳无音讯。
1996年5月,张先生思前想后,感觉此信不知浮沉何处,遂再寄一信,不久即收到南老复函。信中说:“实未曾见有此件,不知陈先生所题为先严或先慈之象?岂所谓联语,究竟云何?望请劳神赐示,俾海外再返港时,得知究竟。尊意垂注之处,不胜感荷。”张先生即将《像赞》一文寄奉,不久收到第二封回信说:“先生若将先后经过见告,则衷心感谢,自当顶礼叩谢不已也。”南老希望张先生写一篇纪念南父的文章。
收到回信后,张先生自觉勉为其难,终于写成《仰止高风传市隐——南公仰周先贤遗闻摭拾》一文寄出,便收到南老的第三封信:“故乡先辈凋零,后辈不知前修之事,我为人子,亦未能下笔畅叙父母之德,至于下代子孙,因受时运磨苦,能文者更不易得。孰料此时此世,有如先生者,能为先严撰述,吉光片羽,诚使人感激不尽。”
南老为表谢意,随信寄来照片三帧、著作四本,均亲笔双款题赠。“并将我的原文打印成繁体字,仅将文中‘其哲嗣怀瑾居士’之称谓更为‘先生’,其余未改一字,其谦逊之度可知。”张先生称。
苏步青: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不但是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擅长诗词。
张炳勋先生提起苏步青的来信,肃然起敬,然又会心一笑。世人对苏步青的印象多为一丝不苟的数学家形象,但苏步青来信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股顽皮,可领略到作者的幽默、随和。
苏步青这封写于1981年的来信中,提到“令外叔祖仲荃老挽刘厚庄诗”,仲荃为著名诗人黄式苏,是张炳勋的外叔祖,刘厚庄(即刘绍宽)是浙南地区的一位教育名家,时任浙江省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校长,而苏步青年少时曾在该校求学。刘厚庄去世时,仲荃老为表故交情谊,为刘老送上挽诗。苏步青拜读挽诗,再读张炳勋先生寄赠仲老遗作《慎江州堂诗》后,特来札道谢。
苏老在张先生去信的信笺上看到“橡胶皮革制品厂”的字样,猜测张先生为该厂的员工,却能吟咏,“必然是一位多才多艺之士,年纪又未臻四十,所以前途辽阔,可以大有作为,不象如青者年近八十而又无能之辈所得比拟也,幸勉之望之。”
苏老又说:“自惭从事数学五十多年,平生用惯了钢笔,半途出家,学习诗词,所作类皆‘生硬’,犹如钢笔,在所不免。”原来张炳勋先生用毛笔致信,苏先生自嘲自己用钢笔回信,似不礼貌,稍作解释。苏老随信附上了9件诗作,在张炳勋先生看来,件件为佳作。如此谦卑之大家,也让收信者受宠若惊。
郑逸梅:
郑逸梅先生,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32岁入上海影戏公司,并参加南社。在报社供职时,排版时版面常有空白,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的郑逸梅便一气呵成补上,人称“补白大王”。
张先生非常喜欢读逸梅先生的书,青年时就甚为仰慕。有一次他读到逸梅先生的《南社丛谈》,讲到不少南社社员的故事(南社1909年在苏州成立,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便给逸梅先生写信,告知其乐清籍尚有朱铎民和张云雷两位南社社员,当时朱铎民“犹健存无恙,寓居台岛”。他找不到郑的信址,便给出版《南社丛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写信,经出版社转到逸梅先生手中。
郑逸梅先生即回信说:“南社旧社友寥寥无几,据我所知,苏州尚有张圣瑜,蚌埠尚有周季扬,上海尚有周子美,今始知尊邑朱铎民寓居海外,真鲁殿灵光也。”
张先生介绍,后来逸梅先生在《艺林散叶续编》第454条采用补充了他提供的这一信息,并附上朱铎民“天涯草草一劳人”七绝一首。
倪悟真:
倪悟真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四十多年,家中五代人藏书累积达六万余册,为民国时期乐清最负盛名的藏书家。这次展出的倪悟真先生致张炳勋先生函,写于1963年,能收藏至今,张先生自己也暗暗称奇。
原来张先生在读中学时即仰慕倪悟真先生的学问,数次去信请教,而倪先生也非常认真地一一复信解答。文革中,迫于当时破“四旧”压力,张先生曾忍痛焚毁一些书信,包括倪先生写给他的数封信。“这封信能留下来,我自己也想不到。劫后余信,弥足珍贵了。”张先生说。
这封信用毛笔行楷写在毛边纸上,字迹严谨工整。信中先回答张先生所问的黄仲老挽倪父联中“宣武”一词的典故来由,倪老提供了若干可参考之处,又称“仆亦不甚了了”。其后两大段,回忆了乐清辛亥志士冯豹其人其诗,生动谐趣。倪老在信中还提到人们常说的“乐成八景”实有十景,鲜为人知的二景中其一为“六枫秋艳”。
“当时我年少无知,竟不知再去信询另一景为何名。”张炳勋先生回忆说,如果当时能追询下去就好了,因为后来他翻阅过许多史料,咨询过好多人,始终未能得知乐成第十景为何。
这封信的末尾,倪老特请张先生“下次来书,请勿再附邮票,余力尚能办此也。”并在“勿再附邮票”5个字后加了着重号,长者风范跃然纸上。原来当时张先生考虑到倪老已高龄赋闲在沪,收入无多,故每次寄信均附邮票在信封内。
倪悟真先生的长女倪纫秋先生,素有咏絮之才,其出嫁时得到虹桥众诗人15首《催妆诗》相贺,一时传为佳话。她也曾给张先生多次来信,此次展出其晚年一信,内中提到自己“生不逢辰,命途多舛,在大革文化命年代,继万家乡几代珍藏之古籍遭劫之后,守方自己装订抄录厚厚一本诗稿(经暨大卢冀野老师批订过),连同我的邯郸学步稿以及毕业证书、历年各校聘书,统统付之一炬,从此就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弥留时还念叨‘不识文章皆有毒,枉抛心力作诗人’。”
这封信透露出的,不仅有女诗人和丈夫洪守方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也有其家藏书的惨痛结局,读罢令人扼腕长叹。据知情者透露,新中国初年土改时的某些过火行动,导致倪悟真先生家的藏书付之一炬,余火三日不熄。
徐规:
在展厅中,有一封信引多人驻足阅读。信件含5页400格纸张,来信者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规。徐先生原籍苍南,家学渊源深厚,1939年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次年随校迁徙贵州遵义,师从张荫麟、陈乐素等名家,为享誉海内外的宋史专家。
来信感谢张炳勋先生赠予其所著《怀馨阁杂俎》一书,“捧读已过,深感对乡邦文献轶闻多有实录,笔调典雅,一展卷使人不忍释手。且校勘亦精,少有误字,可谓难能可贵!读后获益匪浅,谢甚谢甚!”在信中,时年85高龄的徐规先生标注书中某页、某行、某字或句词或是误刊,或是应作替换解释。面对一大篇幅查阅史料作出的指正,若不是严谨之人,谁能仔细到这个份上呢?
再忆徐先生的这封信,张炳勋先生尤为感激:“一本书能有如此之人细读品味,并指出13处不妥或者误刊之处,实不可多得。”
名人手札背后的故事
■记者 张全 林伊格
“高谊弥珍——怀馨阁名家来札展”正在三禾俱乐部展出。展出的70件略微泛黄的文化名家信札,温暖了众多观展者之心。
70件信札的收信人均为怀馨阁主人张炳勋先生,写信者包括102岁熙朝人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退密先生,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名教授苏步青、徐规、马锡鉴、钱志熙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荒芜先生等,均名闻遐迩。
收信人张炳勋先生,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乐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张先生介绍,这70封书信中,仅28封来信者与自己见过面,其余42人均从未谋面,信中却款款情深,恍似一见如故。撰信者的学问、情怀,每每让张先生不胜感慨。
每一封信背后都蕴藏着旧时光的故事。
■赵乐强
我们和这些信札隔着多年的时光。首札是倪悟真先生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黄的旧笺,近似乎老人的灵魂,使人肃然起敬。一封封旧札也像一缕缕旧阳光,让人感到亲切的暖和,不似猛烈的照射,而是带着淡淡忧郁的微弱的那种。
年前我曾去过贵州一个古镇,赤水河边,旧城门旧街道旧店铺,卖的全是山货,酒肆也是旧日的摆设,我与同伴曾感叹这里的阳光也是旧的,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脸色平和,举止悠闲。
我为什么在这里提这遥远的古镇,提这里的人和这里的旧阳光?因为在这个貌似落后的地方,虽然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商场,人们的生活更不是高贵奢侈,但是他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分明有着一股静静的守望,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或许更深透。就此我把怀馨阁的来札与它想到了一块,同为旧阳光,却温暖着时下人的心。怀馨阁主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份等待那份期望那份情怀是有着深深的因缘相续的,每封来札在他的生命里流淌过,或因它们激起过的朵朵浪花滋润过他,这里面有弥足珍贵的友情高谊,有着不同年代的风尘旧雨,而在今天展出,是一种美好,是一种力量。
“高谊弥珍——怀馨阁名家来札展”开展当天下午,在三禾俱乐部举行了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和乐清文化界诸多人士,纷纷发表自己观展感受,高度评价所展出信札的内容情怀,及张先生的文品人品。因版面所限,择要刊登部分发言内容。
马叙(著名作家):
这么多文化名家与张先生有书信来往,可见张先生为人为文之认真。看到倪悟真先生的信很感动,一位老先生与青年学子探讨如此认真,文章那么完整,书写那么工整,讲到对诗、考据,而且文末特别交待“请勿再附邮资”。
这些来札作者大多名望如山,但表达非常谦卑。信札,特别是毛笔所书,与现代通讯表达完全两码事,从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身体、内心信息。重看这些手札,就是一种对时间的回望。
谢加平(乐清文献丛书主编):
张先生极具亲和力,见他如沐春风。他讲故事、掌故,每每让我收获良多,这是一种近距离的感受,一种近身教育,与媒介传播教育完全不一样。书札也与此类似,书札可视为一种身体的交流,读之有一种体温的感受。我也喜欢给远方朋友写信,虽然每每无回信。
东君(著名作家):
今天这个展览与外面的阳光是一样的,70名信札作者,包括与张先生未曾谋面的42人,通过这个展览似乎都被召集到一起,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这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情。网络时代,手札、手信弥足贵珍,越古老越永恒。手札和手信像火柴、蜡烛,虽应用不广了,但不会消失。
张志杰(乐清历史学会会长):
这些信札中透露出很多文化价值,也成为研究地方人物很好的史料。如张怀江教授的夫人陈朱廉先生,以前我们给她做过一个口述史,主要述说其家庭成员的文化成就。这次看到她给张先生的信中,提到了其父陈垂平先生的家庭教育细节等,相当珍贵。
倪朔野(乐清文联副主席):
张先生的这个展览别开生面。他是个有心人,保存了这么多的信札,非常有心,可谓小信札,大世界;小文章,大学问。历代书札,如王羲之的书札,其书法、情怀、格式、称谓都很有讲究。这次展览展件值得我细细读之。
施中旦(乐清诗词学会会长):
张老师了解这么多名家的学问、特长,拥有相当的对话层级,对方才会给张老师回信。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学有所长、各有特色的文史坚守者,历史研究会更好。
陈绍鲁(乐清历史学会名誉会长):
张老师不愧为乐清乡邦掌故的活字典。他所关注、交流的人物,其实并不局限于乐清和温州。作为一名文化的守望者,张老师多年来一直默默耕耘,细心记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也和科学、法律、经济等一样,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
钱宗(市社科联主席):
这次书札展令我震撼。张老师为文渊博多学,为人真情实意。这些信札,包括社科联近年成果颇丰的文史资料,主要向社会普及。在社科界,在全社会,如果将这些东西向大众深入普及,将大大增强乐清的软实力,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高谊弥珍 前言(节选)
回望时间 守望文化
“高谊弥珍——怀馨阁名家来札展”座谈发言摘要
座谈会上,著名作家东君带来一副祝贺的对联,送给张炳勋先生。 黄崇森 摄
怀馨阁名家来札展现场。黄崇森 摄
南怀瑾先生、苏步青先生写给张炳勋先生的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