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要惠民,重在长效管理 ■徐剑锋 昨日8时许,在宝鑫净菜市场,市民赵女士已经在买菜了。在这名家庭主妇看来,这几年乐清的菜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基础设施逐渐完善。(1月27日《乐清日报》) 菜场环境变优,买菜更加方便,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对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几根葱、一把菜、一块肉,“菜篮子”虽小却与民生息息相关。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农贸市场是最基本、“最接地气”的保障民生场所。但一段时间以来,脏、乱、差却成了农贸市场的代名词,有的市场硬件设施跟不上,有的内部管理滞后,有的无序经营、宰客欺客。 从报道上看,新建的宝鑫净菜市场不仅实现了摊位功能标准化建设,而且环境更优、配套设施更全,多方共赢的局面也由此形成。于此而言,持续建好农贸市场,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帐,这是更本质的城市“人文”、“魅力”和“宜居”。在这方面,不妨采取“政府奖补一点、开办单位出一点”的原则,建立农贸市场持续投入机制。譬如,对改造公益性的农贸市场可采取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吸引承租户入市经营。 实现农贸市场的“可持续经营”,亟需“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通过持续创设更好的环境、更优的服务来集聚人气,尤其要围绕老百姓之所需、所选,提前做好产销对接准备,真正做到货源充足、货真价实;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低租金摊位,减收市场管理费,剔除不合理费用,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从而让商贩在市场内留得住、干得好。这样做到位了,才能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 农贸市场要实现便民惠民的终极目标,重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当下而言,不仅要制订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把诚信经营、守法经营、规范经营贯穿到市场管理的全过程;还应理顺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一个口子统抓,一个标准到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特别要加强对流动摊贩、露天占道经营的整治,广大市民也应履行文明购物的责任,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言以蔽之,建好管好农贸市场顺民意、得民心,也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必须纳入“菜篮子工程”统筹兼顾、持续发力。 (作者为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