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读徐堇侯先生
论中医药文化
花开无声
周妙利获温州戏曲最高奖“高则诚奖”
我市90后作家签约影业公司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开无声
2015-11-21

    花开无声

    ——记温州市首届木雕技能大赛特等奖得主王安义

    ■记者 陈清清/文 郑剑佩/摄

    洞头县鹿西岛,是个长年有群鸟寄居翱翔的东海离岛,近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外界的探索者。而在1992年的夏天,一名16岁的少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了一湾之隔的乐清。

    他,正是前不久在象阳后横举办的“王统防雷杯”温州市首届木雕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王安义。近日又传喜讯,王安义在第五届中国木(竹)雕展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授予木(竹)雕“金雕手”称号。而这位在黄杨木雕一行从业二十余年的“老手”其实是领奖台上的“新人”。

    王安义在创作

    为了谋生当学徒

    近日,记者来到翁垟王安义家中。初见面,他正戴着口罩,在一栋小屋边专心地锯着木头。听到汽车的鸣笛声,他从木屑翻飞中抬起头,微睁着双眼点头示意。

    洗手换衣后,他将记者引进家中二楼的待客室。房间本不大,因四壁、中间被展柜填充而显得更小。这里放满了黄杨木工艺品,多为王安义本人的得意作品,少数为大师或好友所赠。“空间有点小。”王安义略带羞涩,“我想把这里重新布置下,朋友来了只能挤在小沙发上不大方便。”

    王安义说话朴实真诚、和气。

    王安义1976年出生于鹿西岛。16岁离开老家,来到我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后,接触黄杨木雕, 23年如一日。他经常每天花八九个小时,从构思草图、塑制泥稿到操作粗坯、镂雕实坯再到精心修细、细刻发纹,一段段木材经过他的巧手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工艺作品。

    说起为何入行,他的理由很平实。“那时我在读初中二年级,一个朋友到地团来学习木雕。我看到他学得像模像样,刻刀之下小小的木雕件怎么会那么精美,心里也有点向往。以前的孩子独立得早,我想着学一门手艺可以谋生,便到地团当起了学徒。”经过表哥引荐,他向一名老师傅拜师。一年以后出师,师父也从此“金盆洗手”了。

    初到地团,他住在一位伯伯家中,伯伯与伯母待他像亲儿子一样。“一路上遇到许多帮助过我的长辈、朋友,真的很感谢他们。”王安义说。

    勤能补拙苦琢磨

    之后,王安义怀着刚学成的木雕手艺,在柳市、象阳等地的木雕厂、木雕工作室等工作。有时也为厂里加工,拿到一件粗坯,在上面镂雕、细刻、擦砂并打蜡上光。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天分的手工艺者。“一开始,别人一天做7个小时,收入50元。而我比他们早开工晚下班,一天做9个小时,却只拿20元。即使叫价20元,有些老板还是不愿意用我。”王安义说。

    “为什么我做的时间久,工资却比别人低。我发现,是因为我的作品造型不够生动。”王安义说。于是,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做泥塑。“泥坯比木头更容易成型,也好变换。我们做木雕前通常都会制作泥塑来构思造型。”王安义解释。

    现在回忆起第一次做泥塑的场景,王安义不由一笑。“那时我捏了一条鱼。做完后一看,这鱼在浪上面,像轮船一样,完全没有在水中游的感觉。”就是那时,他下决心苦练,可不能再让自己的木雕变得“四不像”了。

    白天,王安义仔细观察别人制作的木雕,从人物花鸟的整体造型观察到衣饰、手指,甚至眼、耳、口、鼻,觉得哪里特别精彩,就模仿到自己的作品上来。他也会逛逛工艺品市场,市场上好卖的、独一无二的必定有其可取之处。他到东阳、义乌、福建等地的市场去看,除了木雕,石雕、象牙雕等也是他学习的模板。

    就这样,他静心自学了五六年。“如何学精、创新、改造,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只能自己来琢磨。”他说,正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手艺慢慢得到肯定。

    花开无声芬芳浓

    花开无声。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江鸿这样评价王安义。“他一直安静地做着自己的木雕,不显山露水。许多业界朋友是今年才从几次大赛中知道他的名字。可是,我看得出来,这朵花已经开了。他的功夫到家了,作品精致、有生命力。花开得悄无声息,但芬芳馥郁可一点都不逊色。”

    在王安义家中,记者注意到一件比较特别的作品,底座上刻着“硕果”两字。《硕果》呈南瓜外形,为不规则球状物。去年,王安义在永嘉与《硕果》的木材相遇。“我在木材市场逛,注意到有人正在锯黄杨木的树根,因其形较奇,觉得无用,便扔在一边。我一看,如获至宝。”王安义说,“这是产自湖北神农架的千年生小叶黄杨木的树根,形状奇突,可遇不可得。我当即向那人买下。”

    王安义收了树根回到家中,从构思到将作品雕刻完成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这段老树根形状奇怪,难以对其精雕细刻成为人物花鸟。考虑到单独瓜果的作品很少,这个材料又形似南瓜,我便决定保留住它的外形,用根雕的方式,将其打磨成一个独特又不失材料质朴的作品。”

    记者观察到,《硕果》局部雕刻有两只蝙蝠,旁边刻有南瓜藤叶等,寓意福气与吉祥。值得一提的是,黄杨木原始的模样在《硕果》中大面积保留。木材干枯质地的原黄色与打蜡修光后的亮黄色和谐共生,体现作品的天然与精致美。有个词叫“硕果仅存”,用在这里也正合适。许多收藏家等都表达过购买收藏《硕果》的想法,但王安义并未出售。

    “在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大师的指点。”王安义说,“很感谢乐清黄杨木雕业界的许多大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能更加深入地探索木雕艺术。”

    王安义擅长做出更为“天然的设计”。纵观他的作品,今年屡次获奖的《茶道》构思巧妙,分上下部分,上部分茶壶镂刻精致,下部分底座则取材自海边船只舢板,略带咸湿的木材色泽显出自然;千年红木化成的《双人飞天》造型大气;祖孙俩打渔《满载而归》里爷爷喜悦,小孙子憨态可掬;《鼓舞升平》中七八个小人打鼓热闹生动;《双人飞天》与《满载而归》的底座同样有技巧,与《硕果》一样,木材的本色被袒露出来了,作品少了一分匠气,增了一分浑然天成的气质。

    王安义作品《硕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花开无声 2015-11-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