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
——柳市文工团纪事
■邱星伟
文工团全称“文艺工作团”,是运用歌唱、舞蹈、演剧等活动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的综合性文艺团体,一般较高级别行政或军事单位才有组建。但在40多年前,柳市也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文工团,现在让我们听听当事者的回忆——
配合政治宣传
前不久黄大华先生来访,他说现在聚会很流行,如同学会、战友会、插队会等等,我们当年的柳市文工团人员,也应当聚一聚,会一会。我说挺好啊,你来发起。
王大华是北白象人,1959年兴建钟前水库,时在白象中学读书的他,曾随班级来水库工地劳动。当日负责钟前水库工地宣传的柳市文工团,发现黄大华会拉琴,就把他抽调过来帮助伴奏。水库工程完成,文工团撤回柳市,后来有什么演出,也都请他参与,成为乐队的中坚力量。
黄大华先生去了后,我不由想起当年柳市文工团的活动······也算是一段峥嵘岁月吧?
柳市文工团,也叫柳市公社文工团,是在建国初期柳联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原先50多人,业余性质,1959年奉命通过整顿,转为专业,精减为20多人。其中男的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例如我原为供销部职工,团长郑元然是制伞厂画匠,男高音何银章系成衣社师傅;女的多数选拔于各管理区农村,要求有一定演唱才能,如慎江管理区的谢爱迪,曾在温州越剧团师从过黄湘娟(因练功不适辞退),其余也都在农村剧团或俱乐部活动中脱颖而出,已然“小荷初露尖尖角”。
单位调出的人,工资由原单位照发,福利不变;农村上来的人,口粮由所在生产队供应,公社补贴每人每月另用费8元(后加至12元)。全团人的年龄都比较轻,特别是女性,最大的周月兰22岁,最小的王芸芸15岁。文工团由公社秘书处掌管调遣,任务是积极配合公社各项政治宣传,如公社贯彻什么政策法规召开大会,文工团便在会前表演有关会议精神的节目。公社若在辖下的管理区搞调查蹲点,文工团也随之下去配合活动。如1959年公社在湖横管理区举办建国十年前后社员生活对比,历时一个月,文工团采用多种形式紧密配合宣传,还编辑油印小报对外交流。公社下属的管理区如有什么创新要开会推广,文工团也应邀去献艺,扩大影响。除此之外,每逢法定节假日或送参军什么的,文工团都参与行动。例如1964年10月征兵,文工团自编《送亲人》(小演唱)、《一心卫国保家乡》(莲花)、《形势无限好》(快板)《一门出三军》(鼓词)等7个节目(资料尚在)在会上演唱。当然还少不了表演青年应征喜悦的歌曲《真是乐死人》等,热烈鼓吹参军光荣,加强喜庆氛围。
文工团所表演的节目形式,有曲艺、歌舞、独唱、小演唱及小戏等,除小戏外,其他节目套用在社会上流行的民间小调,诸如《乐清莲花》、《跑马灯》、《紫竹调》……内容大多依据当时的政治中心创作,演唱全用方言。每当宣传演出,由于通俗好懂,紧贴形势,都受到相关领导的表扬和观众的欢迎。我记得1960年间,有一次乐清县委在四板桥召开千人的四级干部大会,文工团在会前表演节目,掌声经久不息,好评如潮。
文工团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凡党中央出台新的国策,便在大街小巷、农村住宅的墙壁上,用红漆书写宣传标语,制造声势,使运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钟前水库工地
1959年,全国掀起更大的治山治水高潮。是年冬末,列为省级水利工程的钟前中型水库开始兴建,以柳市、白象两个大公社为主力,全县各部门支援,具体工作由乐清县农工部负责。水库工地组织军事化,指挥部下设团、营、连、排,人马逾万。这么大的工程,工地亟需一支宣传队鼓动,于是柳市公社指令文工团兵分两路,一路进驻水库工地,一路留在平原。我与3名男士、8名女孩,移师玉甑峰下的治水前线,主持工地宣传科。为了加强宣传力量,我们又从工地上的民工中与来自各部门的支援人士中,物色具有文艺才能者充入文工团,如会拉琴的郑元乾、黄大华,会唱京剧的朱昌辉,会绘画的赖庆义等等,更好地开展工作。
文工团初到工地,面临的任务要先在各个岩头刷写战天斗地的治水口号,例如“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锁住恶龙,为民造福!”······并在工地上设立多个宣传栏。继而一边排练节目去民工营地演唱,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励先进;一边参加各项劳动,鼓舞士气。由于受到广大民工与穷山恶水奋斗的精神熏陶,文工团男女亦不怕艰苦,与民工并肩劳作,干得有滋有味。女同志抖掉娇气,脱下鞋袜,穿起草鞋在山地上奔波;男同志打木夯、挖坭、平土、什么都干。大家满怀豪情要完成大禹的未竟事业,让祖国的河山越发安全、壮丽、富饶。文工团另有一个使命——当日兴建水库是破天荒的大事,莅临检查、求经、参观的各级团体很多,文工团要担负作好迎送事宜,丝毫不能怠慢。往往夜间接到电话,客人明晨就来,文工团人员则要打通宵了。此外,握笔杆的还要编发工程动态的油印小报《前线》,除分给民工驻地阅读外,也向各媒体供稿而见诸报端,其中一首民歌《治水英雄力量大》,竟被《东海》杂志刊登。
宣传活动见缝插针,每当民工中午吃饭时,我们便去慰问演出。慰问的对象,必须是劳动竞赛中的先进者。确定到那里演唱,首先要去那里了解具体事迹,然后编成唱词。上文提过,演唱的形式多套用民间曲调,内容填进自己创作的多为表扬的词句,通常一篇四段,一段四句。依据当时留下的资料举二例分别表扬集体和表扬个人的开篇:
腊梅花开斗寒冬,开岩好汉凿隧洞。
挥锤打钎震山谷,汗珠滚滚火花红。
九营出个小英雄,挑泥好比打冲锋。
英雄名叫陈中宝,敢为治水立大功。
这些唱词虽无什么文采,但明白如话,一声声送进民工的耳朵,效果很好。与此同时,还演唱一些喜闻乐见的如《采茶舞》、《打猪草》及传统戏曲片段如越剧《盘夫》、京剧《武家坡》和一些经典歌曲等等,丰富节目,增添艺术欣赏性。若逢工地开大会,我们便安排曲艺类的快板、莲花、三句半、小演唱,围绕会议布置的任务在会前亮相,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每次下去演出,8位水灵灵的姑娘略施脂粉,齐穿彩色旦衣,踏着锣
鼓敲打的节奏,在葱翠的山林间鱼贯而行,形成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沿途民工看着眼馋,都高声喝叫:“到我们这里唱呀!”“到我们这里唱呀!” 吸引力非常之强。当日生活贫苦,民工吃饭极少菜肴,他们中有人戏言,看着这些姑娘表演,好当做鱼肉配饭呢!演唱时民工若吃饭完毕,便拿起筷子在碗上敲打节拍,当!当!当!为唱腔伴奏,互动互乐。此情此景,使人想起战国时代秦赵渑池会上蔺相如请秦王击缶的故事······这种别有趣味的场面,空前绝后,唯有身临其境者,才能一饱眼福。
六年一瞬
1960年10月,坝高51.5米,蓄水2350万立方米的钟前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民工数骤减,文工团班师撒回了柳市。随后国家纠正“五风”,文工团中由公社“一平二调”挖来的男女,悉数退回原单位,从此专职又转为业余。不久柳市区公所恢复建制,柳市文工团改称柳市区文工团,由复出的柳市区文化站领导。
文工团转为业余后,不吃皇粮,人员不受限制,阵容扩大了,活动范围也空前广阔。与前不同的在于,演出节目内容纯宣传的减少,一度冷落的传统戏重上舞台。有时演出还对外售票,演员可拿到适当报酬,情绪很高。而且经常组织节目到地方巡演,偶尔还请专职名角客串,仿佛一个“草台班”。有趣的是,一天来了两个妙龄女郎,自称温州人,学过戏,要求参加这个草台班。事因她俩读到《浙南大众报》上一条消息:《柳市培训业余文娱骨干》,故闻讯来投。我们问女郎有何特长,她俩当即表演了一个越剧片段(戏名想不起了),实在是幼稚不堪,只好借故婉拒了。文工团时演时停,直到1965年“文革”烽烟燃起,破“四旧”,斗当权派,社会秩序乱哄哄的,文工团缺失了安定的活动环境,偃旗息鼓。
柳市文工团由业余到专职,又从专职到业余,活动时间前后虽仅六个寒暑,但成果可观。1959年春,参加温州会演的小戏《李银花》(徐立山编),获得创作、表演奖;1960年冬由县选送省调演的道情《老来青》(邱星伟编)夺得创作、演出奖外,脚本还被《浙江日报》等三家报刊发表,演唱者李希夏、李希高的艺照登上了《浙南大众报》(如上图)。其间还先后演出了自篇自导配合形势宣传的小戏《老俩与小俩》(歌剧)、《鸡蛋风波》(越剧)、《寻提包》(瓯剧),以及依照《今古奇观·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改篇的古装大戏《假戏真夫》,等等。此外,犹有一个纯属杜撰的传统戏《珍珠蚌》,被乐清越剧团搬上舞台。包括各种形式的大小节目,共计演出了六百余场,观众达千万人次。对当地的政治宣传和繁荣文化、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值得欣慰的,文工团男女在宣传活动中得到历练,精神状态、社会知识、文化涵养普遍提升,有能耐跻身于不同工作岗位并取得成果。如王芸芸、施春来当上了人民教师,林玲玲、郑晓华、万小聿成为公务员,潘菲菲、胡兰芬被企事业单位聘用,谢爱迪被招为公司白领,何银章光荣当选为居民委员会主任……我因多年编写宣传资料,心理上养成一种崇尚先进、弘扬正气的思维定势,至今半个世纪来利用业余时间采写好人好事不辍,曾被县、市、省、国家级报刊录用稿件2800余篇,获奖100多次。2011年被温州日报评为该报复刊三十年“十佳读者”(通讯员)之一。2007年又蒙乐清政协看重聘为文史委员,参与编写了《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风雨征程》、《青春苦旅》等多部史书。
《老来背》演唱者:乐清县代表队 李希高(左)、李希夏。
文工团工作人员在水库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