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米脂婆姨与现代延安
夜夜梆声入梦阑
树老了
眼睛落在地上
三尺白绫飘到今
最后的长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尺白绫飘到今
2015-11-14

    ■李新华

    今年五月,首次驻足咸阳,第一个念头便是寻访马嵬坡。

    马嵬坡是古代长安连接蜀地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仅仅是驿站,恐怕早就淡出了历史的记忆。它之存活并吸引游人,乃是因为边上有个黄山宫道教圣地。如果仅仅是传说老子骑着青牛讲道来此住过,马嵬坡也不会经久不衰。众所周知,白乐天写过著名诗篇《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这个悲剧便发生在马嵬坡。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带着皇族亲贵仓皇奔蜀。行至马嵬坡,士兵们饥饿疲惫,情绪失控,怨愤的烈火在燃烧,于是发生六军哗变。愤怒的将士杀了杨国忠,并逼唐玄宗处死杨玉环。唐玄宗万般无奈,赐年仅三十八岁的杨玉环在马嵬佛堂的梨树上自缢,一代佳人香消玉殒。美人已逝,旧迹仍存,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嗟叹。

    中国的历史最爱把祸国的罪责往女人身上推,于是“红颜祸水”这句话便成了男人的口头禅,尤其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试想谁是“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褒姒只是一个贫寒女子,是因为美丽,选入深宫,任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上,她的一颦一笑,跟国家的兴亡成败有何干系?让这样一个女子承受西周灭亡的责任,只能证明男人的虚弱和统治者的无耻。安史叛乱后,大唐帝国走向衰落,后世许多人不察,硬要把杨贵妃这个受害者说成“祸水”,岂不是天大的冤枉?

    走进杨贵妃墓园,我被嵌在四壁的三四十块诗碑吸引着。“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安禄山,怎知蜀道难!”事实上,一代重臣高力士心里也明白,杨玉环在安史之乱中是无罪的,处死她不过是为安将士之心。是的,纵观杨贵妃的一生也是没有错的,要说有错,她的最大错误就是貌若天仙。她出身宦官之家,天生丽质,十七岁成了寿王李瑁的妃子,生活过得幸福甜美。然而,桃花园的邂逅,曲径幽处婀娜多姿的倩影燃亮了三郎的双眸,于是他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先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封为贵妃。

    一个女子在进宫之前,不论有多心地纯良,一旦被卷进了后宫风云,她就再也纯真不了善良不起来,然而杨玉环是个例外。她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后妃,是历代唯一一个没有干预朝政的帝王宠妃。那她到底靠的是什么来笼统帝王之心的呢?唐玄宗又为何说出“朕得玉环,如得天宝也!”这样的肺腑之言呢?是她倾城倾国的美貌吗?是她婉顺体贴的品性吗?我想,不只是这些。一个是能歌善舞,唐代宫廷的歌唱家、舞蹈家;一个是作曲、指挥、演奏样样精通,历史上罕见的帝王音乐家。是音乐的共同爱好把这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唐玄宗眼里,杨贵妃还是个知性的女子。

    我说这些,正是为了替杨贵妃打抱不平,有点跟马致远“较劲”或辩论。我实在弄不懂,干嘛要把责任推向《霓裳羽衣曲》身上,不就是一支曲子吗?音乐何错?美人何错?你为何虚晃一枪,而不敢将矛头直指真正的罪人?还是清代官员赵长龄写得好:“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 ”他的诗作直抒胸臆,揭示本质,把造成“安史之乱”的罪责归到最高统治者身上,还杨贵妃一个公道。

    在杨贵妃墓园的众多的诗碑上,我更喜欢林则徐的《咏马嵬》:“六军何时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娥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这种把杨玉环称作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的溢美,实在令人惊叹。虽然白居易《长恨歌》描写他们的爱情有些有夸张,然而,唐玄宗是真的爱杨贵妃的,这种真爱在历代的帝王中也找不出第二个。有人拿项羽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何安排虞姬来指责唐玄宗的无能,在我看来似乎苛刻了一点。马嵬坡的无奈,是中国历史的无奈,也是唐玄宗个人命运的无奈,至少杨贵妃心里明白。

    因此,当唐玄宗递给她三尺白绫的时候,杨贵妃是冷静的。马嵬兵变,杨国忠已死,她也姓杨,死是料想之中的,更何况又是杨国忠的亲族。对着掩面而泣的玄宗,杨贵妃是欣慰的。没有死在乱军的刀剑之下,三尺白绫给了她人生的最大尊严。她爱玄宗,她也爱江山,若能保住一国之主,若能保住大唐江山,我想深明大义的杨玉环一定是笑着接过那三尺白绫的。

    马嵬坡,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驿站,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使它成了历史的焦点。是谁摧毁了花容月貌的杨玉环?是花花公子安禄山?是盛世奸相杨国忠?还是乱世太子李亨?历史上的孰是孰非,众说纷纭,然而,美丽无罪。“自古红颜多薄命”,杨贵妃的命不薄,至今还有众多的人还在咏唱她、怀念她。三尺白绫从唐朝的马嵬坡上空飘起,飘过宋元,飘过明清,一直飘到今天。

    三尺白绫飘到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三尺白绫飘到今 2015-1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