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乡 乐琯运河古时曾是乐清西乡的经济动脉、交通干线。该运河始凿于唐末,自乐清城关发端,流经西乡的广袤平原后,由琯头注入瓯江。千年运河,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诉说着不朽的传奇故事。 在乐琯运河那么多的传奇故事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三处。一是在离县城不到五公里的界岱,该村坐落在运河边上,相传村里有个年轻的樵夫,新婚不久的一天,上山砍柴时突然失踪,等他回家时,连孙子的胡子都已花白,人世间早过了好几代,而他自己只不过在山上睡了一觉。这个故事,似乎有点模仿王质伐木烂柯山的味道,但不管怎么说,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于是村庄被人们喊作“隔代”,由于方言谐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界岱”。另一处在界岱沿运河向西两里的方斗岩,该岩呈圆球状,直径达百米以上,岩石背后有九条山梁盘旋而下,与方斗岩相连,远远望去,如九龙抢珠般壮观。由于乐清有山葬的习俗,而西乡平原少山,方斗岩的九龙抢珠格局自然成为西乡人的坟地首选。自从方斗岩走出了“永嘉四灵”之一的布衣诗人翁卷后,人们对九龙抢珠的风水宝地更是深信不疑。 在界岱和方斗岩间,有一个唤作湖横的小村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处传奇。该村背山临河,稀稀落落住着几户人家,可能是界岱仙气和方斗岩灵气在这里集结的缘故,村民个个长寿,粮食年年丰收,过着安详而富足的生活。大约是东晋咸和初年的某一天,一村民正在河里捕鱼,上游突然漂来一个人,村民赶紧将其打捞起来,一看,还有呼吸,就将他带回家细心照料。后来才知道,落水者乃河南尉州人士,姓阮名放,字思度,曾官居太学博士、太子中舍人、吏部郎等职。阮放在朝时,因为官清廉,常受奸佞小人的排挤,他眼看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俘致死,黄河以北国土尽被异族强占,自己虽号称名士,却不得不南下流寓,苟安一方,而朝中奸臣当道,北伐无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寄情山水,纵情酒色。那一天,阮放路过乐清时,酒后不慎落水,幸好被村民救起,捡回一命。 在村民家住了几天后,阮放发现湖横左首界岱山高耸岳峙,右旁方斗岩渊渟龙翔,气度非凡,村后的山谷幽深诡异,甚是特别,这一切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于是辞别村民,向山中进发,一探其间的隐秘。 阮放一入山谷,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谷内树木错落,参差有致;岩石嶙峋,危峰兀立;绿草如茵,青翠欲滴;时有飞鸟,嘤嘤成韵,当时正值盛夏,却有轻风习习,温润如春。沿着潺潺溪流,直至谷底,有一瀑布自天外飞入,让人顿生陶然忘机之感,什么官场倾轧、北伐大业,一瞬间都被抛诸脑后。渐渐地,阮放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山谷的一部分,不禁解开束缚的头巾和衣服,披头散发,赤身裸体,像一个孩子般在谷中跑来跑去,渴了就喝山泉,饿了就吃野果,困了就躺在岩石上睡觉。当阮放找回山谷的放达后,就决心在这里长期隐居下去。他先是出谷找到救过他的村民,让他帮忙在谷中搭建了一间草庐,作为隐居之所。 阮放在山谷中隐居,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就带了大量的美酒,天天与酒作伴,醉了就倒地呼呼大睡,有时候一睡就是好几天。在进谷隐居时,阮放就已吩咐湖横的村民,不要透露他在山谷中隐居的秘密,他怕世俗会破坏自然的天性。按照阮放的吩咐,湖横的村民们守口如瓶,只说山谷里住了一个仙师,从不对“外人”说仙师即当朝名士阮放,此后,山谷被称作了仙师岩。可惜好景不长,阮放隐居仙师岩一事终于被皇帝得知,一封诏书,让阮放即刻回京面圣,官拜交州刺史,如若不从,就将仙师岩及湖横村烧为灰烬。阮放接到诏书后,怕波及无辜,带着对仙师岩的深深眷恋,匆匆赶去蛮荒之地的交州,不久因水土不服,死在任上。 尽管阮放对仙师岩情有独钟,但终究没有再回来过。此后七百余年,仙师岩被尘封在历史的河流中,直到南宋绍兴年间,一位叫刘默的山东人来到乐清担任县令。在任上,他兴利除弊,多有善政,自捐俸禄,修筑乐琯运河官塘,以防水患。当官塘修至湖横段时,亲自巡功的刘默发现湖横山谷内隐隐有紫气氤氲,透着几分仙韵,于是向湖横村民询问此地的名字,村民告之为仙师岩,刘默是个读书人,如此仙山自然不会放过。 刘默徜徉山谷间,临摩着当年阮放留下的“仙踪逸迹”,心甚向往之,此后每每暇时即到谷内观赏游览。由于刘默是个清官,后人因其筑塘功绩,将其喜欢的仙师岩又称之为刘公谷,以示纪念,而刘公谷所在的山,也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官山。 刘默之后,官山刘公谷遂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这里草木葱茏、山水秀碧,环境幽雅、人文荟萃,不愧是一个修仙养道的好去处。明弘治年间,有县城陈姓先人三代祖坟皆安于刘公谷旁的方斗岩,其后人陈璋幼时丧父,矢志力学,在官山刘公谷筑室苦读,未几年,陈高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相传明嘉靖皇帝好堪舆之学,常在朝廷和臣工讨论地理风水,一次在说到太祖皇帝得天下时,对祖坟的五龙抢珠格局很是得意。陈璋闻言暗自窃笑,却不料被皇帝发觉。皇帝问陈为何窃笑?陈如实回答说:“臣之祖坟有九龙抢珠。”皇帝心想,臣子祖坟竟比皇家的好,这还了得,于是拿起朱笔在陈璋祖坟地形图上轻轻一划,是夜,方斗岩山洪爆发,泥石流导致多处山体坍塌,九条山梁有六条与方斗岩生生断开。 自祖坟朱批,陈璋自知难在朝廷立足,遂辞官归里。回乡后,陈璋在官山创办了一书院,讲授生平所学,著《比部招议》《恤刑录》等,成法家之言,后舍宅为寺,取名德清禅寺,寓意道德清明之意,为今日乐清仅存的古代名人书院旧址。陈姓,自然也就成为官山的大姓深脉。 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变迁,乐琯运河上的界岱、湖横、方斗岩已连成一片,它们之间相互通婚、交好,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除了那些“隔代”的传说,“龙穴”的奇异和名士的逸闻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还共同创造和滋养着一个叫官山的名字,当人们从湖横的村口入山,依然能看到一个古老的牌坊,上书“官山”两字,我不知道这是刘姓的子孙还是陈姓的子孙所立,抑或是阮放的子孙写下的,总之,德清禅寺的钟声还在继续敲打着,这钟声,随乐琯运河的水,流经西乡的广袤平原后,由琯头注入瓯江,肆意汪洋。 ■陈鱼观 官山传奇 雨后湖横。卓礼丰 摄 刘公谷风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