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古道 L eyou 盘旋名山中 两侧风光奇 ——渐被遗忘的马鞍岭古道(下) ■南屿 据上灵岩村的老农说,雁荡山最珍贵的野生动物就生活在这条岭右前方的观音峰脚密林里,那里有十多只猕猴。据近年发现,雁荡山的猕猴有两群二十多只。它们分别生活在大龙湫背和观音峰侧茂密的阔叶林里,均过着集体生活,平时喜欢在悬崖上活动。它们十分精灵、轻巧,遇到群集游人时,立即攀崖越壁,顷刻间跑得无影无踪。不过,猕猴也有单独活动的时候,在春季的早晨,有些猕猴常越出茂林,到山农的耕地里嬉戏,遇到山农时,则瞪眼睛,做鬼脸,甚至丢石头,直到把山农弄得哭笑不得,才得意地离开。 马鞍岭古道并不长,只需三四十分钟就可到达岭头。站在岭头,回望岭脚,只见上灵岩村农房密集,新楼显眼,而刚才走过的古道也完全隐入密林之中,无迹可寻。放眼远处,方洞栈道隐隐可见,百冈山尖遥遥可及,观音峰气势雄伟,宛如雕塑,使人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马鞍岭头有一座路廊遗址,名叫“息征亭”,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由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倡建的。建成之后,鲁涤平挥笔题写了亭名。现在,息征亭已坍塌,匾额也无处可觅,唯有两端的石砌拱门墙,还整齐完好。不过,亭中间靠南面的崖壁上,仍留有“共登青云梯”的题字,落款是“乙丑季秋马鞍岭蹬道工峻重游,宜兴徐麟祥题。”民国乙丑年是1925年,徐麟祥是当时的乐清县长,可见马鞍岭是先修蹬道再建路廊的。 然而,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条其实并不怎么奇险、高崇的马鞍岭,在许多文人的游记散文里,被无限扩大、夸张到崇伟险绝的地步。如明代延陵人吴子孝在《大龙湫记》里写道:“马鞍岭高十余里,曲十余折,其初上也,众山以渐而低,及最高处,则此岭如大父,而众山皆儿孙绕膝;此岭为天阙,而众山皆大海波纹矣。”明湖州嘉靖进士、后官至监察御史的慎蒙也说:“一步一折,真为蛇行。其高峻比前岭又过之,削刻瑰诡,异状绝态,不可尽述。”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不着边际的味道了。 马鞍岭往三官堂方向的古道已只剩短短的一段,其余的都被马鞍岭隧道贯通时新修的公路所侵吞。据资料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从马鞍岭西行,路旁林木森森,溪流潺潺,偶尔几座青瓦木椽房子和石板桥点缀其间,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那时,在这条路边,还可以看到一处有趣的景点:一株胸径40厘米的青冈栎,在离地面l. 5米处分成两根相同粗的枝梗,而两枝桠的中间又钻出一株胸围20厘米的大毛竹,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实属森林王国的罕见景象。但马鞍岭古道没有挺得过历史的风雨,随着上世纪90年代马鞍岭隧道的开通,古道便被世人所遗忘。 下山猫。叶金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