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作者是今年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读来会让人愉快的书。但阅读,终究也不只是为了愉悦。有些时候,我们总要像卡夫卡所言那样,“读一些会刺痛我们的文字”。这是一本有关阿富汗战争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作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叙述方式——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讲话体”——她将参加阿富汗战争苏联军人及其家属叙述熔于一炉,将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一一呈现。由于组成作品的文字均直接取自讲话者的口中,围绕同一个主题,于是作品散而不乱,种种情绪交互错杂,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 ——暗蓝色的海 锌,前苏联用它来做棺材的外壳,而装在里面的,是在历时十年之久的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二十岁左右的娃娃兵。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抱着满腔报国的热忱并以为自己是去为一场正义战争献身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认识真理;二是回避真理。莫非我们要再次遮遮掩掩?”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发问。然而,揭穿一场以国家名义发动的战争的真相,需要怎样的勇气,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然而,S·A·阿列克谢耶维奇立场鲜明——战争就是战争,无论以怎样的名义。秉承如此立场的记录,无疑站在了人道主义的高地。无论战争正义与否,对人的伤害都是惨重的。书中的几十篇文字,每一篇都是对战争血淋淋的控诉。除了参战将士、医护人员以外,更有许多来自于母亲和妻子的伤痛回忆。 ——水乡秀 与许许多多当事人将愤怒深埋的选择截然不同,阿列克谢耶维奇以无畏的勇气发声。在被施以高压的情形下仍坚持完成了《锌皮娃娃兵》的创作,拼着“满嘴是血”也要吐露真言。本书曾经一度被列为禁书。在书中,她引用了尼·别尔嘉耶夫的话:“我从来不属于任何人,我仅仅是自己的我。”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拼尽最后力气的高喊:“真理高于俄罗斯!”来佐证自己的立场。其实,无需任何佐证。这几十篇真实到不忍卒读的口述,已是最强大最有力的呐喊。真实,自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老别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相信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战争对于每一个亲历者都是痛苦的,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在暗夜当中被烧痛。这才是战争的真实,是鲜血、折磨,是分别埋葬的大腿和胳膊,是再也不能偎依的肩膀,是无法释怀的失去。这才是亲历者的故事。 ——蓝色珊瑚礁 尽管阿列克谢耶维奇自陈——我是通过人说话的声音来聆听世界的,但她所呈现出的“声音”却是别样的,在素朴的不露痕迹的文字背后,暗含了作者精心的加工,全书在挖掘人物的心灵和思想方面的水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这一点,仅凭对口述的忠实记录是无论如何难以望其项背的。 ——水牛 (黄崇森 整理) 《锌皮娃娃兵》 书味 Y ue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