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坚守
“黄杨木雕村”迎来春天
后横村位于柳市东南,紧接中心大道,全村500户,总人口1670人,是柳市镇文化特色村之一。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中级工艺师16人,主要工艺美术行业为黄杨木雕、象牙雕、石雕、根雕等。1998年4月以后横村为龙头的原象阳镇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通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评。
柳市象阳片区历来是乐清民间工艺美术集中荟萃之地,在宋、元时期已初露端倪,明、清初开始影响逐渐深远,历经几百年薪火相传的艺术实践,各类工艺源远流长,品种丰富,技艺精湛,能工巧匠辈出。上世纪60年代,后横村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有80多人,70年代中期有100多人。八十年代初期,后横村工艺美术的产值占到乐清的70%。改革开放后,后横村的工艺美术到了鼎盛时期,全村一度有80%的劳动力从事工艺美术的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岁月静好,却躲不过经济浪潮的席卷。上世纪90十年代,以柳市为中心的电器行业异军突起,乐清黄杨木雕与我市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遭遇人员缩减的尴尬,大部分黄杨木雕从业人员转行电器,走南闯北经商,后横村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急剧缩减。
不过,后横村仍一批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他们坚守着三尺刻桌,传承技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个最大的夙愿,将黄杨木雕发扬光大,让后横村再次成为艺术的中心,重现昔日的繁华。通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正朝着目标努力前行。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郑松强在业内小有名气,从1996年至今,每年都在国内各城市参加展览。郑松强擅长人物雕刻,尤其是大型黄杨木雕的拼雕技艺,作品大气磅礴,给人一种视觉的震撼。“黄杨木雕是祖辈留下来的技艺,不能毁在我们的手里,那会是我们最大的遗憾。”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师兄弟抛弃手工艺投身电器,郑松强一股劲地坚守着。
不久前,一位在西藏的乐清企业家将大量木头运回乐清,聘请郑松强为艺术指导,帮忙设计雕刻作品。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几年前,永嘉一位企业家也获得一批木材,想加工成工艺品,邀请郑松强帮忙设计雕刻。几十年不离不弃雕刻黄杨木雕,是黄杨木雕成就了郑松强或是郑松强成就了黄杨木雕,早已不是问题。
与郑松强一墙之隔的温州工艺美术大师郑方杨擅长圆雕和根雕,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父亲郑胜存先生是民间雕塑名家,精于黄杨木雕、龙档雕刻、雕花板、佛像雕塑;他技高艺精,培养艺徒众多。郑方杨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自幼喜爱雕刻艺术,16岁随父亲学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广阅有关中外雕塑艺术的书籍画册及有关资料,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和创作水平。郑方杨的作品《好年头》被国家邮政局选用上了2005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
走进郑方杨木雕工作室,犹如走进木雕展厅,这里作品众多,各具特色。郑方杨平时话并不多,他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作品的对话中。在其作品中,能够看到作为乐清黄杨木雕中坚力量彰显出的活力和个性。
郑岳安从事黄杨木雕已有16年,从初学至今,他从没放下这门手艺。现在,他不仅自己雕刻,也帮同行销售作品。在一楼的展厅内,摆放着上千件黄杨木雕作品,有传统的圆雕也有劈雕和根雕作品,年销售几百万元。
不久前,郑岳安将店面重新装修,还购买六个木柜,摆放小件。“以前销黄杨木雕,我们都要跑到东阳找代销。如果村子能把名气打响,客人自然会跑这儿来,哪还用再跑东阳。”想到要从“上门找买家”,“进化”为“坐等买家上门”,当地黄杨木雕师傅郑岳安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后横村有30%的劳动力从事工艺美术生产,其中的骨干力量,大多是从原先乐清黄杨圆雕纸刻生产合作社,也就是后来乐清工艺美术厂解散后回村的艺人,产品大多销往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年产值3000多万元。
吸引人才
工艺街成“香饽饽”
沿着泮垟河往里走,后横村象港路贯穿其中,把村子分成东西两面。如今,这条并不被人熟知的小路日渐繁华,古色古香的黄杨木雕店铺林立,空气中弥漫着黄杨木的香味,凸显象港路的与众不同。
近年来,随着艺雕小镇名声在外,吸引四方来客,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黄杨木雕从艺者加入其中。尤其是后横本村的一些工艺者,他们当初离开了黄杨木雕,但一份难舍难分的黄杨木雕情缘,让他们重新走进黄杨木雕。
后横村的郑松博擅长雕刻动物,尤其是雕刻狮子。在郑松博黄杨木雕工作室门前,几十件狮子作品栩栩如生。2011年,20年没有拿起刻刀的郑松博在象港路租下两间店面重新雕刻。
“村双委坚持打造艺雕小镇,我也被感染了,心里重新涌起一股雕刻激情。”4年来,郑松博的作品愈发成熟,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得7金2银2铜的成绩。
回想起2011年重拾刻刀的一刻,郑松博记忆犹新。“20年没雕,但觉得从没离开过,拿起来雕刻很是得心应手。”尤其是2011年福建莆田举行的现场雕刻大赛,当时郑松博重新雕刻还只有20多天就报名参加,虽然只拿到参与奖,却给了他很大动力。“这次回归后打算坚持雕刻,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今年62岁的后横村黄杨木雕从艺者郑建华,2015年在象港路开了两间店面,一间展览作品,另一个是工作室。郑建华从艺40年,擅长雕刻传统的人物和动物。受经济浪潮影响,郑建平放弃黄杨木雕,直到2009年,又重新拿起刻刀。
“村里打造艺雕小镇形成很好的氛围,从前放弃雕刻又回归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将来发展会越来越好。”今年,郑建华的作品已卖出10多万元。
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忠南是后横村人,从艺50年大部分时间在外从事黄杨木雕,村里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也希望回家雕刻。今年,郑忠南打算将老家临街的房子修缮,开间门店。
“作为浙江三雕的乐清黄杨木雕,需要一个集中展示和销售的平台,后横打造艺雕小镇可以形成集聚地,也能吸引更多人才。”郑忠南说。
象港路总长200余米, 其中70米已完成装修显得一片繁华,古色古香的街道让人眼前一亮,走在街上,或看到大师们埋头雕刻,或听到“”敲打黄杨木的声音,或两三成群互相交流。
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艺雕小镇的推进,无人问津的象港路店铺成为“香饽饽”。据后横村党支部书记、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岁生介绍,整条象港路有20多户人家从事黄杨木雕行业,其中本村的有10余家,其余则是从外地租住于此的手艺人。
透过门窗,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黄平正坐在案前专注雕刻,展厅里摆满了他的作品。今年下半年,北白象的黄平在象港路租了一间店面从事黄杨木雕。“以前的店面在北白象,来的客人很少,听说这里在打造艺雕小镇,就过来了。”黄平入驻后,前后也有七八户店面开张,大家都很看好这里的市场。
除了黄杨木雕,艺雕小镇还吸引其他工艺品。瓷柒斋是一家专门经营瓷器的店面,里面琳琅满目的瓷器让人眼花缭乱。汤女士的亲戚在丽水龙泉经营瓷器,她非常看到象港路的市场,这里也汇聚了很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从今年8月开业至今,汤女士一个月能卖出几万元的瓷器。
石雕工艺美术大师黄余呈是乐清七里港人,多年前已搬至青田发展。听说家乡要建工艺美术街,黄余呈立马就向郑岁生要求租两间店面。“乐清的工艺美术就缺少一个产销一体化的平台,后横村建工艺美术街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想重新回乐清,有故乡情结在,也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黄余呈说。
像细纹刻纸的金钱妹、竹壳雕的吴涛林、珐琅铂金画的黄灵燕、石雕的郑放鸣等,都对艺雕小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郑岁生说,除了本村的黄杨木雕从艺者要求回归创业,七里港、翁垟的一些书画院也要求落户,瑞安、平阳等周边县市的一些手工艺者也要求来后横发展。
初显效应
形成工艺美术集聚
“全省有90个村报名,只取30个村,竞争很激烈,所幸我们评上了。”回想起评选的前后过程,郑岁生感慨不容易,直言评上后村双委的压力更大了。
后横村是乐清黄杨木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周边有寺前村的细纹刻纸,四板桥村的石雕,上池头村的画帘刺绣,汤岙余村的锻布绣片,汤东、汤西村的金漆圆木,下渎朱村的首饰龙,高后村的珐琅铂金画,沪屿后村的竹壳雕等,各具绝处。整个片区拥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7位,省级技能大师1名,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7名。
艺雕小镇将以后横村为中心,将分散在后横村以及附近村镇的工艺美术大师集中起来,打造以黄杨木雕为龙头,象牙雕、石雕、细纹刻纸、圆木雕、竹壳雕、铜雕等齐头并进的艺雕产业集群,建成集工艺美术生产、展示、销售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平台。
目前,后横村双委投入500多万元在文化礼堂内建成了工艺美术展厅,陈列的作品有150余件。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通过工艺作品的展示、工艺大师的现场展演,向游客直观地展示了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艺雕小镇从今年7月份启动以来,村里首先选择了象港路一段70米长的路段作为改造试点。不过整体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象港路、迎宾路、工艺路等三条产业街计划于 2015 年底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启动象港路建筑物立面改造、室外道路与景观改造、市政工程设施改造。二期工程为街区建设,从街面向街巷纵深推进,形成非遗产业街区,计划建设时间为 2016 年—2017 年。三期工程为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建设时间从 2018 年—2022 年,规划占地 300 亩,包括民间工艺城、大师工坊、青年艺术家创业孵化园等建设。
整个项目建设注重建设档次与品质,专门委托中国美院设计团队进行规划和设计。建成后,将吸纳乐清 20 多个工艺美术产业品种,入驻企业可达 200 余家,加上配套产业,形成集中生产经营规模效应。一期工程三条街建设完成后,可初步形成非遗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到 600 人,预计产值达 5 亿元,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后,从业人员达 3000 人,年产值达10 亿元。适时举办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推动艺术作品创作向商品生产转变,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后横村“非遗小镇”成为国内较大规模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最近,后横村委会主任郑晓天奔波在设计院与村里之间。后横村工艺大楼的设计图纸即将尘埃落定,郑晓天正在和专家做最后的对接。“2000多万元的工艺大楼容不得一点马虎。”郑晓天介绍,下一步马上要启动土地挂牌。
“毕竟村集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打造艺雕小镇就要调集各方面的力量。”郑晓天直言,不管是艺雕小镇还是非遗小镇,两者是互相融合的,非遗小镇更直观,它的主题和主体很明确,以黄杨木雕为主。艺雕小镇是宏观层面,也许需要很多个“非遗小镇”组合。村双委接下来邀请社会上的策划投资团队,为非遗小镇量身打造方案,积极引进社会各种资源。
郑岁生介绍,后横村命名为非遗小镇与当初定位艺雕小镇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非遗小镇的发展方向是黄杨木雕,后横村有深厚的黄杨木雕文化底蕴,也有很多从事黄杨木雕的人才,本村和其他地方的工艺者也很看好后横村的未来发展。比如,70米街道改造完成后吸引了一批工艺者入驻。黄杨木雕队伍的发展和壮大,达到一定的凝聚力,能带动其他工艺品种入驻,形成一定的氛围和市场。同时,后横村通过以黄杨木雕为主体打造非遗小镇,形成良性互动,最后达到艺雕小镇的目标。
郑岁生坦言,后横村在打造艺雕小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资金的到位、店面的租赁改造及整体规划等,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必须一步步扎扎实实推进。后横村未来将通过政府、社会、工艺者和村双委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工艺美术街的改造和扩建,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发挥传统手工艺优势,使之成为集工艺美术创作、生产、加工、销售、展览、旅游六位一体的集散地和综合产业平台,形成工艺美术的集聚效应。
此外,后横村现有老宅古民居十几处,保存完整有四座,结合工艺美术产业街的建设,将其同步开发建设为文化休闲产业,并借此进一步带动象阳片区的特色餐饮发展,最终实现非遗购物、文化休闲、旅游餐饮整体协调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培育是长期酝酿的过程,以本土文化这块土壤为根基,需要通过政府、社会资金、从艺者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作为全国最大的木雕销售市场,东阳和莆田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市场到大市场,再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两个市场的培养,最初也是以镇、村为单位,通过多方力量的努力,最终在全国久负盛名。
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中,把后横村象港路工艺美术街改造纳入其中,市里和柳市各拨款200万。工艺美术产业街改造工程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规范工艺美术产业市场,使工艺美术产业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有力解决我市文化产业“低、小、散、乱”现象,有望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品牌和经济效益。
传承与坚守中重获新机
柳市后横村获“非遗小镇”称号
■记者 郑剑佩 文/摄
这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村子,乐清黄杨木雕在这里根植发展。时光荏苒,乐清黄杨木雕技艺如小村庄前的泮垟河,静静流淌,不改初衷。
柳市镇后横村黄杨木雕的百年发展史,是乐清黄杨木雕行业发展的缩影,印证着一代代黄杨木雕从艺者的传承和坚守。如今,乐清黄杨木雕这朵金花迎风摇曳迎来新机。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旅游局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柳市镇后横村荣获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这是我市有史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非遗小镇”初具雏形。
郑立新、郑岳安、侯林荣三位黄杨木雕从艺者在交流技艺。
一根木头经郑松博雕刻变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