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今日柳市
3  
行走于后横古民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5年1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行走于后横古民居
2015-11-04

    走西乡

    行走于后横古民居

    古民居,是后横村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庭院深深、青墙灰瓦。离历史不远,离生活很近,述说着这个村庄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日,记者走进后横村,在行走与寻访中,感受后横古民居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生命。

    来过后横村很多次,几乎都是为了鼎鼎有名的乐清黄杨木雕而来。

    这是民间工艺美术荟萃之地。早在宋、元时期,后横村就出现了以民间工艺为生的手工艺人,经过几百年的薪火相传和艺术实践,形成了以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等民间工艺美术集群。

    这些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成为整个村子的代表与符号。在它们的光芒下,古民居显然微弱得多。

    不同于对后横工艺美术的大篇幅叙述,后横古民居永远只偏居文字、视频等材料的一隅。在零零碎碎的信息中,我欲抓取后横古民居的原貌。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资料上说,后横村现有老宅古民居十几处,保存完整的有四座,其中有历史建筑——郑愈故居和郑兆东故居。它们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有较强的文化旅游潜质。

    于是有一天下午,我又到了后横村。站在象港路上,询问一名村民,想知道保留完整的古宅往哪里走。村民很配合,将我带到一座大宅前。

    这是一座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入口处巍峨雄伟,充满古意,斑驳的砖墙已现荒凉。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白墙黑瓦的精致江南建筑,这座大宅子更像是一个偏北方气质的大块头,砖墙、木架结构、灰黑色的瓦片,整体构成宏大的意象。

    没曾想,里面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友好的生活环境。

    我们走了进去。左右是两层楼高的房屋,圆弧形的门洞侍立。抬头是四方形的蓝天。正前方一辆电动车首先跳入眼帘。电动车后,正堂的台阶前,养着许多花花草草,有小虫流连。

    而视线随着台阶往上,突听得麻将抨击的声音。

    七八名老人怡然自得。四人搓着麻将,几人围观,或站或坐,并不受陌生人打扰。

    见我们待了好一会儿,一名老人走过来。

    “我们几个是支宁好友。”他开口的第一句,我有点惊讶。

    原来,这座大宅属于面前这位老人。老人名叫郑定考,今年76岁。1959年,他从家乡远赴宁夏,支援宁夏建设,并结识了几名老乡。50年来,同为支宁返温的青年,老朋友们之间从不曾断了联系。

    “他们从柳市各地来我家玩。有长岐长林的,有南宅的,有桥前村的。”郑定考说。

    郑定考介绍,这座老宅有100多年历史,占地约5亩,大堂高约9米。以前炸弹打到家门口,堂前的台阶、石柱都曾炸裂过。

    经历了历史与战火、重建与维护,老宅本身就是个传奇。

    出了郑定考的大宅,午后的后横村中空无一人。我们穿过此起彼伏的现代建筑,脚步都变得悄无声息了。然后,摸索到了郑愈故居。

    郑愈故居这几日算是一个热门,这里刚送走亚洲国际(温州)青年微电影节的极拍队伍,又迎来了民国物理学家郑愈远在台湾的后人。

    在后横村,这几个事件并没有引起村民更多的关注。他们看热闹,然后继续习以为常地走过故居门前。但不少外界的人们被吸引来了,欲往砖墙高瓦更深处漫溯,探寻历史中的小故事。

    我们又到了一座大宅前,门口挂着“后横村郑兆东故居”牌匾。走过门洞,房顶瓦片上立着一只小鸟。有别于郑定考的高院,这个院子显得低矮、低调,却另有一种味道。

    ■陈清清 文 黄一牙 摄

    郑兆东故居。

    有朋自远方来。郑定考大宅。

    毗邻象港路的大宅中,老人独坐。

    郑愈故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今日柳市 00016 行走于后横古民居 2015-1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