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污水处理池 加速水体净化
——柳市镇“科学治污”系列报道之三
在水岸同治的时代,如何实现有效治污、让污水成为“新水源”,是柳市镇一直在思考并付诸于实践去解决的问题。
建立污水处理池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将污水收集起来,运用物化方法、生态湿地修复法、生态水体修复等方法,将水体净化后再排放。
排放出的水体虽然没有直接成为饮用水,却可以不再黑臭,以更崭新的面貌,应用于城市运行的诸多领域,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荷岙村:微生物深入水底
日前,记者从柳市镇河道办了解到,柳市镇荷岙村暗河治理工程将于近日完工。
自今年9月起,荷岙村在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认领的情况下启动暗河治理工程。工程在暗河出口位置设计建造污水处理池,利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将污水净化后排放。
荷岙村位于柳市镇北城社区,南接104国道,东临朝阳村,西北靠柳市镇西城社区。其暗河位于村前的高速公路桥洞下。
一村民告诉记者,高速公路桥洞下原本是一条溪流,溪流上方做了水泥道路方便村民出入,道路下方形成了暗河。
记者在现场看到,暗河出口处是一块不规则的三角区域。
据介绍,荷岙村溪流从荷岙村内流出后,经此三角区域,再经两个排水口流至古运河。三角区域截面最窄约5.3米,最宽约15米,长约19米,深约1.5米。
“这是水质净化、泄洪流通的要塞。当然,正常情况下,这块区域不怎么积水,除非暴雨之后古运河水位上涨。”荷岙村村委会主任陈恭霸介绍,值得注意的是,这块三角区域不仅有河流功能,也具有生活功能。
三角区域旁边正是荷岙村的进村道路,村两委在此设置了村务公告栏、法治公告栏等。由于是高速公路桥下,阴凉便利,老人们喜欢在此休闲。夏季,村老协还设置了伏茶点,不少赶路人会在此乘凉。
据了解,该暗河河道水体多年来受到污染。主要原因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生活垃圾,以及长期累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等。
“我们村还没有截污纳管,生活污水通过村内暗河水系汇聚到这里,流向古运河。长此以往,这里变得又脏又臭。”陈恭霸说,“去年开始‘五水共治’,我们希望既治标又治本,将河道水流一鼓作气治理好。另外,在柳市镇和北城社区的协调下,现截污纳管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污水处理池采用生态组合塘工艺,是由生物(如细菌、藻类等)及非生物(如光照、风、溶解氧、N及P营养元素等)组成、人工构筑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核心是在水底放置多层多级的生物膜。”荷岙村污水处理池施工队负责人陈云说,这项工艺在虹桥污水处理厂已运行3年左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三角区域内水流被抽干,底部已用混凝土浇平,整块区域平缓。施工人员在其中放置并固定处理设备。一座座立方的设备,内部由多层多级生物膜构成,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辅助建立的水生态系统,基本模拟了水体自净的全过程。“之后,我们还会安装充氧设备,设置绿化和喷泉。”陈云透露。
“我们利用这块不规则三角区域的河岸和河底等地形条件,设置拦水坝体和截水坝体,隔离出清污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水处理及后续保养。”陈云说,“顺利的话,这里将呈现良好的生态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张瞿村:复合技术相结合
柳市镇张瞿村位于湖横社区。今年8月,湖横社区五个村抱团治理暗河,是柳市镇启动暗河暗沟治理最早的片区。
污水处理池位于张瞿垃圾站旁的张瞿溪下游,村中暗河暗溪汇聚于此,通向古运河湖横段。
张瞿垃圾站的焦师傅介绍,原本这是一段芦苇丛生的河道,水流通行受阻,垃圾遍布。去年清淤之后,村里将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做起来了,并加大了对河流的维护力度,但是河流还是很黑臭。
于是,村里在暗河治理之时,在此地建造污水处理池,使用微纳米增氧、微生物降解、挺水植物结合的复合技术。希望通过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将水质净化,重现古运河水清岸美的景观。
记者看到,虽然污水处理设备尚未开始使用,但绿油油的挺水植物分布河道两边,已为河流增色不少。
几名工人正站在舢板上,使用直插水底的竹竿,将机器固定在水面上。“工人正在固定的就是水质净化器,开起来之后会打出泡泡。”焦师傅说。据了解,这是微纳米曝气复氧技术,通过氧转移,可提高水中溶解氧,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一旁,一名工人站在岸边,拿着长达几米的捞网,在打捞挺水植物,捞出的植物根部被黑色淤泥包围。
“平常,有一名工人专门负责打捞这些植物,它们的根部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很强,生长速度也很快,要定期打捞,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净水效果。”污水处理池施工队有关负责人黄建成说,“另外,我们还采用生物格栅技术降解局部污染废水。多种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净化水质。”
■陈清清 文 黄一牙 摄
荷岙村污水处理池施工一景。
工人正在固定张瞿村的污水净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