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古道 L eyou ■南屿 马鞍岭古道,又名石城岭,是雁荡山腹地灵岩、大龙湫两大景区的分水岭,位于雁荡山石城嶂向南延伸的山脊两侧。明代乐清文人朱谏在《雁山志》里写道:“马鞍岭,一名石城岭。在能仁寺东北五里许,逾岭至灵岩寺。岭背石,状如马鞍,故名。”旧时,马鞍岭以东称雁荡山东内谷,以西则称西内谷。从东往西行,岭的起点是雁荡镇上灵岩村,终点为能仁村三官堂自然村,岭长1700米,海拔高度335米,相对高程160米,路宽2米,为块石路面,拼砌精细,石级规整。 马鞍岭最早见诸文字是在南宋衢州进士、乐清县令(时为1178年)袁采的《雁山图序》里,说明830多年前,雁荡山已有马鞍岭的地名。但路况如何,是盘山泥路还是石块砌成,就让今人无法知晓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本来从雁荡山外围白箬岭和筋竹岭经过的温台驿道,在南宋时,改从雁荡山腹地通过,而马鞍岭恰是必经之地。这样,马鞍岭也就成为温台驿道的一部分,道路的扩建或修建势在必行,所以,后世学者都认为,马鞍岭古道是在南宋建成的。 从上灵岩村的仁堂登山,只见古朴的石道在山林间蜿蜒盘旋而上。马鞍岭起步是几个深嵌在溪流中的石矴,这是一条从山间迤逦而来的小溪流,观其所处的环境,应该是大溪流大鼋坑的支流。大鼋坑从马鞍岭北侧的雁荡山主峰百冈尖顺势悬挂而下,据说,当年在这条溪坑里曾有珍贵野生水生动物大鼋生活,因而得名。但现在溪床已被大大小小的石块和卵石塞满,下雨天尚有一丝流水可见,若在晴天就基本看不到溪水,别说大鼋不见踪影,就是小鱼小虾也难以寻觅。这样的情景,使人感到,千百年来,雁荡山的山体尽管变化不大,但它的许多水体已渐渐老去。 过石步矴前行不久,只见右边的山脊像一条黑色的大蛇在游动,雁荡山人称这条山脊为蛇冈。蛇冈顶端有一巨石,远看像一只朝天卧坐的猫,前足驻地,后腿打坐,神态栩栩如生,煞是可爱。在雁荡山风景名目里,它被称为下山猫。上山约逾五十米,见蛇冈旁有一岩石似乎往山上蹿去,细看如一只大老鼠,尖嘴短须,探头探脑,在雁荡山风景名目中它被称为上山鼠。清代大才子袁枚在《望天猫》诗里写到它:“仙鼠飞上天,此猫心不许。意欲往擒之,望天如作语。” 马鞍岭古道两侧树高枝茂,石道大多掩映在茫茫林海中,据资料介绍,这里森林覆盖率已达90℅以上,是绿色植物的天然储藏地。春天,桃李争艳,一路花香,玉兰花、山杏花白如飞雪,映山红、山茶花艳过流云;夏天,万木垂荫,林木如盖,香樟、枫杨、柳杉绿意盎然,浓荫蔽日;深秋,那间在绿荫中的枫香、槭树、乌桕树叶绯红点点,层林尽染;寒冬,偶遇大雪降临,山峰白雪皑皑,树丛白里透绿,翠柏竞秀,傲梅含笑。而茂密的森林,变化丰富的地形地貌,也成为无数珍奇可爱的小动物生活、繁衍的天堂。在马鞍岭古道,一路上能看到野鸡、野兔、松鼠在岭上出没,画眉、黄莺、山雀、相思鸟于林中啼鸣,颇有一番热闹景象。 盘旋名山中 两侧风光奇 ——渐被遗忘的马鞍岭古道(上) 上山老鼠。叶金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