篓鱼 ——乡村渔事之六 ■李振南 篓鱼的渔具就显得很复杂了,有大有小,小的有泥鳅篓、鳝鱼篓,大的有倒笼。但不管大小,它们的材料、形状和结构却是相似的:材料都是竹蔑编成,形状都像喇叭筒,结构都是入口有倒须,是根据鱼进得来出不去的原理制作的。 倒笼是我家乡人的叫法,它的学名应该叫倒笱。《说文解字》中说:“笱,曲竹捕鱼具也。从竹句,会意。句亦声,承于石梁之孔,鱼入不得出……”《辞海》里也说笱是:“竹制的捕鱼器具,口有倒刺,鱼能进不能出。” 倒笼的形体长约三尺,长筒喇叭形的躯壳约一抱,全身由竹篾编成。喇叭筒是一个中空的竹篓子,上面开有一方形口子,叫倒笼门,拴盖着一个比口子稍大的竹篾编制的盖子。它其实是一个出口,捕鱼时将它盖上,捕鱼后打开它,将鱼倒出。喇叭口有两层,外层连接着喇叭筒,里层用薄薄的、光滑的竹篾编制成一个漏斗,漏斗底部乍一看并没有细孔,但用手一捅,富有弹性的竹篾便张开一个口子,抽出手时就立即闭合恢复原状。正是利用这种结构,使鱼们进得去出不来。 倒笼的使用既方便又简单,雨季,河水泛滥时,利用鱼们逆流抢水(家乡人说兜山水)的习性,将倒笼置于水流湍急的沟渠口,加石固其上,朝设夕收,夕设朝收,总会有不少的鱼儿乖乖就擒。我小时候使用倒笼的时间,大多是在雷阵雨降临的前夕,当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之际,父亲观察后说这将是一场大暴雨,可以放倒笼了。这时我便跟着父亲,选择一处直通河流的沟渎或水渠口,将倒笼喇叭口朝向河道,用石块牢牢地将它压住,周边的空隙用杂草混和田泥塞满,使上游来的水集中一起从倒笼口流出,然后在下雨前迅速跑回家。雷雨过去后,去收倒笼时,往往有数斤鲤鱼、鲫鱼和白噘嘴的收获。 有时,我们也将倒笼放置在田头地角,那是在早稻收割的时节,由于田里要泄水归河,鱼们就会顺着水流方向游去,最后统统都挤入倒笼中。但在台风季节,我们一般是不放倒笼的,因为强大的台风洪水往往将倒笼冲入河中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我们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有一次就是不听父亲的劝阻,在台风来临之前,擅自用倒笼捕鱼,结果倒笼被汹涌的洪水冲走,让我心痛了好一阵子。 鳝鱼篓也是全身由竹篾编成的长筒形渔具,长约30公分,直径约七八公分,篓的一头也是由篾编制成的漏斗,但另一头是一个敞开的口,使用时要用木塞塞住。捕鱼时,篓内放置一枚装有蚯蚓(作为诱饵)的竹签,傍晚时一担子挑出,置于水田、水沟和水塘的岸边。第二天清晨用竹钩,将它们一只只钩起收回,挂在担子上挑回家里,然后拔掉木塞,取出竹签,把捕来的鳝鱼倒进桶里。 我小时候使用的鳝鱼篓都是我自己动手做成的,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只,刚好满一担,在鳝鱼活动很活跃的盛夏,每天都有几斤的收成。一个集市下来,可卖到几元钱,能足够解决我和弟弟的学费。 捕鳝鱼也有危险的时候,有一次,我打开木塞,猛地发现一条银环蛇盘在篓中,连忙盖回木塞。但已经吓了个半死,再也不敢使用这只篓子,最后只得将它扔在马路上,让来往的汽车连篓带蛇碾个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