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新宅和老家
篓鱼
诗歌
邮电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宅和老家
——砌屋记之四
2014-12-27

    新宅和老家

    ——砌屋记之四

    ■林晓哲

    二零零九年冬,父亲决定在老家的位置上,再砌一座新屋。次年春月,破土兴工。

    对于这次兴建新宅,父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断力。他否决了我们诸多新潮的设想,从构架一直到装修,都是亲自拿捏决定。他向我们征询意见是象征性的,或者只是习惯使然。唯一谈的上“商量话商量讲”的,是母亲。之后购买家具则完全交由母亲决定。主外主内,相得益彰。我们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一点。哥哥告诉我,父亲和母亲是把它当成平生最后一件大事去做的,他们自己满意最重要。

    父亲和母亲包揽了新宅从兴建到装修的大部分粗活。父亲在一个月时间里瘦了八斤。从一摞一摞搬运家具开始,到一起搬运拆迁下来的碎砖碎瓦到后山,再到选购和搬运钢筋、水泥、沙子、“苍蝇头”,再到现浇阶段的养护,及至装修阶段的搬运木材、瓷砖、地板等,父亲都是亲力亲为。现浇养护时正值盛夏,父亲穿着雨衣,脸上满是汗水和池水,头发蓬松凌乱,眼神也因为疲惫而变得僵滞,看起来,倒像是在三十几年后又成了一个可怜的农民工。尽管父亲向来节省,但这一次,我总觉得他的节省多了一层特殊的意味。即使在砌二层楼时,父亲也从未感叹过辛苦和劳累。

    八个月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农历庚寅年十一月廿四丑时一刻。新宅上梁的时刻一直铭记在我们心里。我和哥哥一家人在前一天的下午就赶回老家,而现在老家又成了新宅。我特意带上照相机。那个夜晚于是被定格在照片里。一盏白炽灯和一对红烛的光亮使大堂充满温暖的色调。大门两侧,是大红的对联和灯笼。一根长杆靠在二楼窗户上,周身缠缚大红绒线,其上有糠筛米筛、镜子、布尺、万年青,也是张贴红色,寓意映红。母亲在摆放各色各样的祭品。父亲在梁木上规则地缠上青色和红色的绒线,象征青龙、红龙,以及一对风水瓶、一对榔兴、一对金元宝、一对红灯、两串桔子。他们之后为使猪嘴衔上猪尾巴费了一大番功夫。父亲衔着烟掰开猪嘴,母亲使劲往里塞,二人说说笑笑。准备停当,离丑时一刻的涨潮还有很长时间,我们围坐在供奉祭品的大方桌周围聊天。自然地就谈起这是我们家第三次在这块土地上兴建房子了。从最初的石头屋到二层楼再到现在的六层楼。父亲也从青年走到中年再走到老年。这偌大的三间六层楼房子,平素只住着父亲和母亲两个人。于是我说这样的铺张浪费违背了我们省吃俭用的家风。父亲则正色回答我:

    “这是要万古流传的。”

    父亲只会把村里的而不是城里的房子作为万古流传的依托。万古流传,方言中的“万”发音短促,立刻承接“古”,整体的语调比普通话平和而内敛。这不是父亲第一次说出万古流传。一旦与父亲的交谈涉及土地或祖先,父亲便会常常用到这四个字:万古流传。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根深蒂固地影响过父亲了。就像他一定要守着老宅并在年近七十时重建。就像舍不得那几分稻田,直到我读高三家里确无帮手后才告别农忙。就像每年大年三十都要亲自“照岁”,年夜饭也必定是先向祖宗敬酒三巡。就像每年清明都要带着家族的后辈上坟。就像新宅落成前为妥善安放先祖的香炉求教多位前辈。就像他如此重视我们的教育,及至如此期盼有一个孙子。父亲终究是一个农民。父亲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又在亲历这个时代的变化。他抓住了这个时代赋予的诸多机会。作为乐清的第一代电器人,他为之付出了四十多年时光。但父亲又始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器人。一个行业的成熟总是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我们通常也只是羡慕和追逐塔尖的风光。而父亲让我把目光回落在更加庞大的也是默默无闻的塔基上。我也发现了像父亲一样的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塔基”。他们从农业社会中走出来,从事过或正在从事着电器行业,骨子里却一直保存着一份农民的天性。父亲在电器行业的四十多年,秉承的也是守成、勤劳、敦厚、忍耐、节俭等农民的品质。他的财富的积累是缓慢的、平稳的而从未有大起大落的。也是在缓慢的、平稳的财富积累中,父亲愈发显示出对生活的沉着和自信。

    那天晚上,父亲还向我们念叨起与他有关的几座房子。寒夜的村庄静得出奇。父亲说得兴起,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母亲数落父亲的自吹自擂,径自轻声念起经来。经声悠扬,萦绕耳际。之后大木师傅和水泥师傅相继到来。我与哥哥抬着缠缚青龙和红龙的梁木走到六楼。在庄严的仪式里,我们紧张地站在梯凳上,把梁木连带一本黄历嵌入预先留出的梁穴里。鞭炮声随即响起。接着父亲点燃杉树刺,我和哥哥把茶叶米洒在燃烧的杉树刺上。一层一层,层层如此。回到一楼,母亲已经准备好寓意招财的香炉。父亲、哥哥和我各敬了三支香,一起将香炉端上六楼,置入墙格,又拜了三拜。

    上梁至此礼成。父亲一只手搭在被火光映得通红的水泥墙上,神情兀地有些凝重。我的眼前旋即闪过生活三十年的二层楼老宅拆除的瞬间。那一天,父亲也是一只手搭在邻居的墙上,神情凝重地抽着烟。当我决定为父亲写下一点文字,首先浮现的也是几座房子的影子。

    (全文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新宅和老家 2014-12-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