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元(三禾读书社社长):2002年,全市文明百村的创建活动中,东斜村的村庄洁化、美化就做得很出色,这样的民风,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故事给了我两个震撼,一个是良心。治水是一个良心工程,河病了,病在人不在河,万众一心同治水,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第二个震撼,就是纯粹。我们要认识到,治河纯粹是为自己干事,为家乡干事。文人都是感性的,容易激动,激动以后就有了创作的源泉。作为音乐创作者,我今天受感动了,以后会用歌曲等音乐作品反映治水中先进的典型、事迹。
南晓燕(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这一天的治水采风下来,积累了许多思考。大家谈得真心实意。今天不仅是文联九大协会的集体采风,也是践行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一项行动。他说艺术可以放飞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按这句话精神,希望各位文化界人士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治水作品的创作活动中来。
当前治水大会战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选题,也是我们举办此次采风的初衷。治水,文艺界人士不能缺席。希望文艺界朋友们以现实主义的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观照,通过好作品让乐清百姓看到山清水秀的梦想就在眼前。当然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希望通过主题创作取得更多精品佳作,在服务中心工作中发挥文化作用,产生文化引导力量。这也是文化界自身发展的需求。
文艺工作者谈“万众一心同治水”
12月24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了文学、视觉艺术、音乐舞蹈等门类的50余名文艺工作者来到北白象镇开展“万众一心同治水”主题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当天下午举行的座谈会上,文艺工作者们分别谈了各自对治水的感想,并对如何开展治水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郑义(北白象镇党委书记):
昨天听说这个座谈会在我们镇召开,非常高兴,非常盼望。对治水、对座谈会,我想到了五颗“心”。
一颗激动的心。今天在座谈会上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一些朋友意外遇到,这让我非常惊喜。
一颗纯粹的心。治水是一项良心工程。像东斜村,林家尧书记,高元辉主任,林家麟老人等等,他们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做这件事,不带丝毫的功利去做这件事,这就没有做不成的。
一颗感动的心。我每次到东斜来,都被这里的人所感动,他们是那么的真实淳朴。这次东斜村治水,除了外出的100多人外,其他从老到小全都下河了。
一颗感恩的心。所有的成功者都应懂得感恩。其实,在污染母亲河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现在是我们回报母亲、给母亲除垢的时候了。治河确要强调制度管理,但制度也需要有情怀的人去执行才能管好。
一颗同一的心。万众一心同治水,“同心”非常重要。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文艺工作者,争取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河流治好。
陈秋香(市音舞协会主席):今天的活动,我原以为只是一个形式,打算请假。我一开始想,搞创作不用参加这个活动也能完成,本来打算用比较抽象的舞蹈意境去展现治水,表达的东西跟现实会有一些距离。但是,参加这次活动后,看了这些现场,听了这些故事,我的感触很深,创作思路已经改变,我准备创作更加写实的舞蹈直接去表现治水背后的那些人物的精神。
林晓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和感想主要有三点。一是时间,淤泥沉积三十年没有清理,是什么原因?过去是农业社会,大家种田会去河里挑淤泥,通过农业生产很自然地把淤泥消化掉。过去没有自来水,大家吃水、用水都来自河里,自然会注重对使用水源的保护,由于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这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也带来了河流淤泥沉积等变化。二是场景,看到清淤工人用水枪一点一点地冲刷淤泥,看到村民们下河捡垃圾,这些场景很让人感动,同时也是对治水的很好的宣传。三是效果,东斜村清淤后的河水清澈碧绿,初见成效,很鼓舞人,在此我们也要注意到今后对河流的保护,以及提升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林培程(市音舞协会副主席):今天到此之前,“万众一心同治水”对我只是一个口号,觉得文艺工作者应该为政府做一些工作。今天走了看了以后,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感受挺深的。东斜村人称治水是他们自己的事,作为文艺工作者也要把创作这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深入挖掘治水背后的故事,多出作品。我也会带动我们协会成员一起作曲,深入生活,共同做好这件事情。
厉靖(市油画家协会主席):上周宣传部开了宣传“五水共治”采风的动员会后,我构思了几个场景。今天过来感受了现场以后,原来的构思都推翻了,没受过现场的感染,原来不知道淤泥多到什么样的程度,以为水污染就是塑料袋漂浮在水面,想不到这么多沉到河底。今天我已经拍了许多照片,为创作积累素材。
我想到治水容易治污难,治水容易治本难。这水变成今天的模样,是三十年沉淀的结果。污水终究是要排放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方式的改变,不从法治规则入手,无论是工业污水还是生活污水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污水排放到地面后,最终还会进入河流,如何保持治水的态势还要花大力气。要看到社会的正能量的作用,也要反思负面东西的内容。
陈友中(市作协理事):我对虹桥镇虹河的感情很深,眼见虹河变成了“乌龙江”、“黑龙江”,很痛心,以前就写过“虹河自述”,讲清澈的河水被污染,变成了这副模样。现在虹河迎来了“五水共治”,我很高兴。对治水工作,我会积极出力,创作作品去展示,去宣传,发动更多人参与其中。在这里,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与大家共勉:“世界本混沌,何处觅清真?自保方寸清,净己亦净人。”
黄云生(油画家,教师):发生在东斜村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平常我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画一些好看的作品,这样的风景是令人向往的,但现在我们社会形态已经从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光通过文艺对道德倡导,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今天清淤清好了,如何保持?光靠道德引导力量有限。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包建武(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我因工作的原因,对东斜村治水情况比较了解。我认为这里的治水及今天的座谈会有五个好:
东斜治水经验好。东斜治水并非一帆风顺,村干部有过疑虑,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村民的支持下,他们树立了信心,取得了成效,所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有借鉴价值。
现场采风形式好。治水要大家一齐上阵。包括今天的座谈会活动,许多人谈到自己在治水中要发挥作用。每个要都把自己摆进去,都积极参与,这水何愁治不好!
今天活动安排好。今天安排大家先到白鹭屿段和西漳村参观治水中的场景,再到东斜村白慎河段感受治水后的效果,搭配巧妙。
座谈会发言好。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下到第一线亲身感受,结合今后创作打算,谈得真实,有温度,有感情。
期待好作品。这次座谈会后,期待大家都能创作出自己喜欢、大众满意的作品来 。
南孔球(作家):今天的考察很好,让我们看到河底的光景,清淤现场让人对河流污染的真实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今天治水方式与过去不一样了,现在是工业化时代。前几天我去过欧洲的莱茵河,那条河也严重污染过,但现在治理很好,欧洲人采取了许多先进手段,可见科学治水之重要。虹桥东琯运河现在有浚泥船在作业,管道一直将淤泥输送到海边,有许多老人去看淤泥的出处。
郑亚洪(市作协副秘书长):治水不能光靠良心,也不能只靠党员的带动作用。现在不能回到三十年前,要以现代思维、靠制度来治水。因为河水的脏臭是几十年形成的,清了以后遇到的挑战更大,一百天的治水不够,要做到清了以后不能让河流 再脏。我们不能只看东斜村边白慎河这一百来米的效果,要让全乐清600多条河流都清洁。这样的路走得更坚实,也更长远。
夏成君(诗人,教师):今天我们去过了清淤现场,现场给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大。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童年时期的河水清澈?什么时候变得这样脏而乱?站在上午第一个现场,我有许多想法,惟独命运已经无暇顾及一条鱼。这样的河水,这样的河床已经无法让鱼类生存。而下午来到了东斜村,又感受到了幸福,好像找到童年丢失的那种情怀、那种场景。坐到了这里,听了大家的介绍,我又在反思,当童年的普通场景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候,我们缺失的是什么?许多的标语,许多的场景,表明北白象治水的力度和常态,告诉我们这种改变趋势。
采风中,文艺工作者所见的古运河白鹭屿段清淤现场。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