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都卖包子 说起包子,大家眼前会浮现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生煎包、杭州的灌汤包等等。 有人说,嗅觉和味觉是停留在大脑中时间最长的记忆。如果我家的包子,能随着时代变迁,停留在柳市人的记忆里,这是食客给予我最高的评价。 我的手艺来自父亲。小时候,我常常站在父亲的旁边,看着他切肉、揉面、调馅料、包包子。一团面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变成了一锅香喷喷的肉包子,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 放学后,我常给在厨房帮父亲打下手,时间长了,我也能做出美味的包子。16岁那年,我有了自己的包子摊。 不光我得到父亲的真传,哥哥和姐姐也学会了。他们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调制出口味独特的小笼包。现在年轻人喜欢酥脆的口感,我抓住这点,把传统的包子蒸好后,再放在平锅里油煎一下,煎包很受欢迎。 凌晨摸黑做包子 我是刘建章 一双手包出30年老味道 做包子是件体力活,工序繁多,做法讲究,耗时长。为赶在早上6点前开门做生意,我一般都会在前一天的下午就开始筹备,一直忙到晚上11点,凌晨3点还要早起。 调制馅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选择猪肉很有关键,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得选择三层肉。我都在菜场的一位熟人那买猪肉,已经几十年了。他们家的肉虽然比别家贵一点,但肉质好,用着放心。 有了好的肉源离成功只差一半了。谁都会切肉,怎么切,包子更好吃,这里面也有讲究。在我看来,手工切的肉和机器绞的肉有很大的区别。手工切不仅可将肉切得更细,让包子更入味些,同时也可以剔除肉质相对差的部分。现在的食客嘴巴都很刁,细微的差别,他们都能感觉得到。 每晚七八点,我开始发酵面团。发酵面团的温度可用水温来控制,夏天用冷水,冬天则用温水来发酵,这样做出来的包子皮会更松软。 做足了准备工作,我得赶紧去休息。凌晨的3点,我和妻子就得摸黑早起烧水、揉面、切面、擀皮、包包子。忙到早上6点,开始对外营业。 30年不变的老味道 16岁就开始经营包子铺,一晃30年过去了。30年改革开放,柳市的城市面貌到市民的着装饮食发生了巨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我的包子铺除了卖肉包,还卖起了花卷、葱油饼、茶叶蛋等。但是无论怎么变,葱与肉拌成的包子馅料不会变,这是我家唯一的馅料,堪称“镇店之宝”。这个口味可以说老少皆宜,鲜美多汁、油而不腻。有个客人经常来吃我的包子,他把我家包子发到微信上说:“趁着热乎劲,闻着葱肉香,咬上一口,肉汁从牙缝中溢出,而葱碎肉粒则伴着粉皮在口中咀嚼开,这种滋味妙不可言。” 的确,刚出炉就吃,包子的口味最好。为了将处于最佳口感的包子送到客人嘴里,我坚持现包、现蒸、现煎和现卖。一锅四十个包子,一出锅,很快就会卖完。 我的包子铺位于柳市二小斜对面的小巷子里,摊子虽小,但来的人可不少。最初,包子卖五毛钱一个,现在涨到一块五。价格随市场走,但客人却没有走掉。原本只有二小的学生和家长,以及周边邻里来买,现在乐成、虹桥、北白象都有人开车来买。老客中好些人吃了不下二十年,便成了朋友,他们常说,这里不光有熟悉的老味道,还有二三十年的记忆。 ■陈露/文 郑柏洪/摄 我叫刘建章,今年45岁,家住后街村。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做包子,16岁自己开店,这一干就是30年。让我高兴地是,很多人都爱吃我做的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