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文化周刊
3  4  
民俗长卷跻身“国遗”
乐清首饰龙舞动新未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俗长卷跻身“国遗”
乐清首饰龙舞动新未来
2014-12-20

    民俗长卷跻身“国遗”

    乐清首饰龙舞动新未来

    ■记者 何乐敏 郑剑佩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乐清首饰龙名列其中。

    乐清首饰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乐清独特的民间工艺,而今因种种原因,仅北白象的林顺奎家族和柳市象阳朱观呈、朱观福两兄弟在默默坚守,技艺传承一度堪忧。

    “这个好消息,希望能让首饰龙的传承重获新机。”北白象林家第五代传承人林顺奎激动地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人员表示,乐清首饰龙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后,将更有利于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手工艺人的热切期盼,文化部门的传承保护措施,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饰龙,将舞动怎样的新未来?

    流光溢彩首饰龙

    如果你驻足在首饰龙前,一定会被它的流光异彩所吸引,精致的雕刻、鲜艳的油彩、多样的龙灯……你一定会想,到底是怎样的能工巧匠制作出如此精美盛大的作品?

    400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手工艺人不断地精雕细刻,首饰龙已从民间走进了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

    乐清乡间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游行活动,各式各样的龙灯争奇斗艳,互比高低。除了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外,还蕴涵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它形如船,故称“龙船”,又称“平龙”,后发展为一种“首饰龙”。

    首饰龙彩灯一般长有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至少是由4层楼阁组成的,堪比一辆小吉普。在楼阁里,有300多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还会手舞足蹈。可如此霸气的龙灯,却取了个胭脂气十足的名字,令人很费解。

    “这首饰的意思,可不是指女人家用的首饰。”林顺奎说,当地过元宵节首饰龙可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巡游队伍的第一位必须要先抬出首饰龙,之后才是其他表演项目,这就是“首”字的由来,而首饰龙上装饰的部分非常多,所以又有“饰”字。

    按照当地的习俗,每逢元宵,各村的“首饰龙”就会带着巡游队伍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游遍八乡四邻,所到之处更是敲锣打鼓。

    “我们会在龙灯上挂上颜色不一的小灯泡,以及200多面小圆镜,传说这样可以用来驱邪。”林顺奎说,龙灯内有自己的供电装置,一打开开关,首饰龙就变得金光灿灿,耀眼夺目。

    林顺奎回忆,在他小的时候,各村还要举办一个擂台赛,把首饰龙聚拢在一个场地上,让村民们对首饰龙工艺评个高低,手艺最好的师傅被评为“龙船哥”,这可是很高的荣誉。第二年,“龙船哥”就会接到很多做首饰龙的订单,忙都忙不过来。

    三种不同起源传说

    首饰龙起源于明代末年,早在明代古籍《歧海琐谈》中就有记载,当时乐清就有盛传“村落糊楮,像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乐清龙灯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庆贺平倭寇胜利说。从明洪武二年(1369)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先后193年,按不完全统计,倭寇(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入侵乐清31次,到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据民间传说,明洪武十三年(1380)倭寇一艘船开到磐石江边上,倭寇十人上岸行凶,在赶杀倭寇的战斗中,当地有36位勇士牺牲。为了悼念他们也为了庆贺抗倭的胜利,人们制龙灯游行,在龙灯内置36个神位让老百姓祭拜,并让36位神灵与老百姓同享欢乐。以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进行龙灯游行活动,逐渐形成习俗。

    二是海洋文化说。乐清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人们很早就以船为生产工具,乘船下海捕捞渔猎;对外贸易发展后,又都以船作为经商的载体,因此船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祈求一帆风顺、航行平安、渔业丰收是沿海人民的普遍心愿。同时人们认为海上起大风大浪都是龙神作怪,所以人们制作龙灯游行,表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当时所制龙灯都是船形,故称龙灯为“龙船”。

    三是庆祝上元节说。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我国从唐代开始就有上元节观灯的风俗。劳动人民通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得到温饱之后,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举行各种灯会,祈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日子过得更好。

    不管闹龙灯起源于什么,四百多年来闹龙灯是我市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一种民俗,一种生活习惯。

    传承迫在眉睫

    在沿海一带,几乎村村有龙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首饰龙在制作工艺上也越来越精美,被称为“中国一绝”。

    “60年代龙灯非常盛行,制作龙灯的艺人也多。”在北白象采访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说,他也曾从事过首饰龙制作,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不少艺人逐渐弃艺从商,他也是其中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首饰龙又逐渐盛行,而且对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和装饰上越来越讲究,有些艺人又重操旧业。

    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首饰龙的需求量一直没有间断,但有些老艺人过世了,目前,乐清仍然从事首饰龙制作的主要以北白象镇林顺奎家族和柳市镇朱观呈家族传承为主,每年各自都要制作六七架以上的首饰龙,订购者不断。

    1996年,首饰龙在浙江第二届乡镇工艺美术精品会上获得了特等奖。1999年,首饰龙在云南昆明世博会上做了现场表演,艳惊四方。2002年,首饰龙被乐清博物馆收藏,同年又被温州市博物馆收藏。

    随着国家及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首饰龙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并走进了大雅之堂。

    2007年,作为乐清传统民间美术奇葩——“乐清首饰龙”成功申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当年9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作品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他们认为,首饰龙是一幅活生生的民俗长卷,是流动的雕塑、活动的美术展览会,是民族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随着首饰龙的名气越来越大,目前,首饰龙艺人的地位逐渐提高,技艺的传承也倍受关注。但因为技艺难学,老艺人年龄渐增等原因,使得首饰龙制作艺人也为数不多。乐清能熟练掌握首饰龙制作技艺的不到10人,能够单独完成一架完整首饰龙制作的已只有3—5人。

    “该项目价值重大,技艺难学,艺人年纪渐增,保护迫在眉睫。”业界人士表示担忧,首饰龙技艺的传承以祖传为主,师传的很少。

    记者多方了解了传承难的原因,技艺难度大,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这门艺术。要创作出精美之作,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扎编、雕刻功底;此工作量大,经济效益低。一幅作品需较长时间,但其价值回报却不高,甚至不足以糊口,更低于其艺术价值;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视线及动作的灵活性均受影响,年轻一代一时难以掌握精湛技艺。因此抢救、保护首饰龙,培养传承人,迫在眉睫。

    80后小伙子传承技艺

    “这门手艺到我手里已是第五代了,想继续传承发扬下去。”谈起“首饰龙”的传承问题,今年已58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林顺奎满脸无奈与担忧:“要做好首饰龙,必须精通木匠、竹工、雕刻、绘画等多门手艺,掌握这种技术非一时所成”。

    前天,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照射在首饰龙上,仿佛给首饰龙披上一身金装。在矮小简陋的老屋里,林顺奎低头弯腰制作首饰龙。一个不大的院子里,摆放着已成型的7条首饰龙,其它13条制作完成的首饰龙摆放在新房。再过两月,这些首饰龙将被各村请去表演。

    林顺奎已两鬓斑白,四十多年的坚守,为首饰龙倾注了毕生的钟情和热爱。如今乐清首饰龙这项传统技艺才逐渐走入世人的眼中,被大家熟知。不久前,乐清首饰龙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回想往昔,林顺奎感慨诸多,他说,这份荣誉不仅是给予他最好的回报,也是整个家族5代人坚守首饰龙制作这项传统技艺最好的佐证。

    首饰龙从传统中走来,并非一成不变,从首饰龙身上感受到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3条最新制作的首饰龙里,机床磨具、农具、磨粉等新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每一项传统技艺都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林顺奎深知,技艺有了活力,才能更好地传承。首饰龙是一种综合性手工技艺,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门艺术,要创作出精美的作品,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扎编、雕刻功底。林顺奎带过不少徒弟,有几个徒弟跟随他已有十年八载,但都半途而废改行了。林顺奎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指导儿子、女儿、女婿制作首饰龙。林顺奎说,首饰龙制作技艺至今400多年,不能毁在他的手上,一定要想办法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林顺奎的女婿黄孟跟随林顺奎学了10年首饰龙制作技艺,细嫩的双手逐渐粗糙。黄孟跟林顺奎学习前对首饰龙一无所知,甚至连首饰龙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随着对这行的深入了解,他逐渐喜欢上了首饰龙,兴趣越来越浓,现已基本掌握制作首饰龙的各道工序。黄孟介绍,首饰龙已有400多岁,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没有停过,接下来也不会在自己的手中停止,他会一直坚守,把首饰龙传承下去。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景艳说,近些年来,我市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工作。此前,乐清细纹刻纸、黄杨木雕、龙档和蓝夹缬制作技艺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今又增添了首饰龙,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主要从建立健全首饰龙技艺的档案,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广泛开展艺术传播活动等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链接

    W

    enhua

    首饰龙的制作

    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主要有竹子、木头、铁丝、纸、布、绳子、油漆、齿轮等,工艺流程繁杂,做好一条首饰龙需要半年的时间。整个龙灯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所有戏曲人物皆栩栩如生,艄公摇橹、农妇织布,让人拍案叫绝。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的“乐清首饰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邦栋及其儿子林顺奎,花了300多天时间精心制成的。作品长约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4层,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有近300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在手舞足蹈,还重现了磨粉、打铁、算命等36个行当的生动场景,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仿佛一幅幅活生生的乐清民俗风土画卷。

    首饰龙制作手工技艺流程部分:

    (一) 制作桶底(即龙骨)

    首先准备一条长2m、 宽15cm、 高9cm的弧形龙枨。龙枨相当于首饰龙的“脊椎”,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也称“龙彩”。再准备两条横栏,分两侧打入竹板间两端与龙船枨平行。接着安装竹的立柱,共16条,每条2.5米长。再用竹横梁在龙枨上做成四层,用铁丝、钉将柱、横梁、横栏绑扎固定。

    (二)制作底桶(即龙的肚子)

    首先在龙枨正中位置放一台0.55千瓦的电动机,在电动机中心主按装一条中心轴。龙身有横竖用杉木与铜框木组成,龙头用竹条、蔑丝编织成一个龙头,两侧各有3层楼阁,楼阁上方各放置2个六角亭,一个塔,都是对称的。

    (三)做堂(隔间)

    头部有六个会转动的六角亭(相当于堂),还有一对塔。加上腰身、后尾,整只龙船有61堂,都用竹、木、钢丝制作而成。后尾还装有一对亭,每堂后面有登门。

    (四)装饰

    用瓦桥、斗角、小园塔、细纹刻纸、装饰布(绸布、金布、绸带)、须滔、节日灯等配合各种颜色,将龙船的四周装饰,配好各式场景的道具。

    (五)安装人物

    每堂分别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等传统戏曲人物故事场景,及三十六行劳动人民生活、操作场面,人物以绸布制成,每个人物高20 cm,连接在传动装置上。

    乐清首饰龙制作工艺流程

    制作龙骨

    制作龙肚

    做堂

    装饰

    场景道具

    安装人物

    禹昊川 摄

    首饰龙的戏剧场景。 禹昊川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 00003 民俗长卷跻身“国遗”
乐清首饰龙舞动新未来
2014-12-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