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人真的爱看戏
■记者 郑露露 文
近日,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主任陈国进接到不少请戏的电话,大荆、虹桥等地又开始请剧团正月到村里演出。
而在十月份,乐清剧院的办公室电话被市民打爆,大家纷纷询问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在乐清剧院分会场的4场演出门票。《沈光文》、《清简樊莹》、《高则诚》这三场展演越剧的票房未开演前已售出七八成,而参赛越剧《章纶》在开演前已一票难求。
乐清剧院经理临海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乐清剧院上演的省级以上越剧团大戏约有十多场。另外,有十几支来自本地、台州、嵊州、温州地区的民间越剧团在我市农村舞台上活跃着,最红火时一年演出达到近千场,每场演出至少吸引观众上千。此外,在我市民政局登记的越迷社有七八家,越迷有四五百人;在各社区备案的戏迷社有几百个,人数达几千人。
这些数据显示着乐清市戏剧市场根基稳固,观众群稳定,乐清人与戏剧有着深深的情结。
在乐清,越剧演出在农村的市场更广阔也更受欢迎。农村戏剧市场的红火大约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民俗活动支撑,二是戏剧的民间基础深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灯会、端午龙舟会、中秋等均会举办各种活动,其传统的方式就是请戏班演戏。此外,宗祠例会、长者祝寿、喜得贵子、庆贺丰收、酬神还愿、水陆道场等,也少不了戏班的参与。
这种频繁的宗教民俗活动,也催生了繁荣的戏剧市场。原乐清越剧团书记翁小根介绍,本地和外地的十几个民间越剧团常年活跃在基层,最红火时一年可达近千场演出,每场演出的价格在六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在大荆、芙蓉、虹桥这些地方的农村,越剧演出更是受到村民的追捧,上千人挤在舞台下看得热火朝天。
陈国进说,越剧《章纶》在下乡演出时,受欢迎程度让人惊讶。有一次,容纳1000人的场地里挤进3000多人,整个演出过程观众在每位演员每段唱结束时均会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些热情也直接感染了台上的演员,演出过程中倾尽全力。“剧院演出时,观众比较理性,但下乡演出时,观众离舞台更近,掌声更加密集,这种直接的感触让每位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员深受感动。”陈国进说,乐清市戏曲艺术传承展演中心每年约有七八场在剧院的演出,而百来场在乡下,农村舞台是越剧市场的主力。但在农村戏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观众也不再满足于简陋的舞台和老式的几台戏,因此不少民间越剧团会复制一些大剧团的经典剧目,让演员依样画葫芦,连服装和布景也全部仿制,虽然只是模仿,但将大剧团的新鲜剧目带到了乡下,推动了乡村戏剧市场的都市化,也稳固了基层观众群体。
“民间一些戏迷社下乡公益演出时,向剧团借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若不与剧团本身的演出安排冲突,我们均会免费出借,这样一来,基层的观众能看到更专业更丰富的越剧演出,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推动了越剧在农村的传播。”陈国进说。
“前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到乐清剧院演出,到剧院买票的观众中,20岁-30岁的年轻观众占了很大比例。”林海介绍,大荆、台州那边的年轻观众还包车过来观看,这些年轻的观众与老年观众不一样,他们不会去求赠票,而是自掏腰包购买较好的座位,并带着鲜花前来观看。
在结束后,观众会久立鼓掌,并至台前献花,与主演交谈并合影,表达对演员的尊重和喜欢。
“这七八年间,年轻观众的比率越来越高,而且更多的年轻人不仅仅想看戏也想学戏。” 市文化馆百花越剧社的社长陈俊婷说,目前社里成员中“90后”占了30%以上,在日常越剧演出时,年轻观众也逐年递增。
“这与政府扶持传统文化有关,也与越剧本身的变化有关。”陈俊婷说,现在的越剧不再是样板戏,形式不再固定化,唱腔也不会死盯着老前辈的唱腔。每位演员会根据自己的音色优势,让作曲家设计出合适的唱腔,旋律优美舒畅,迎合年轻人的口味。“现在的越剧演出,服装比电视剧里的还精致华美,借用现代电脑编程制作的灯光特效和舞台布景,演员未张口就已经把观众迷倒了。”陈俊婷说,还有很多剧团根据一些热播电视剧改编了一些新形式的越剧,如《步步惊心》、《甄嬛》等,这些宣传点一经传播出去,年轻人自然被吸引,而别出心裁的情节编排和艺术效果展示,让年轻观众一旦踏入越剧的门就被留了下来。
“如今越剧还注重明星效应,且大胆重用年轻越剧演员,许多年轻观众是为了一名越剧演员或一个越剧角色而痴迷,随之全国各地追剧,那种劲头就像追娱乐明星一样。”陈俊婷说,一些越剧迷为了能占到前排的座位,甚至会带着棉被、食物来排队,这种为戏痴迷的精神,与上世纪越剧刚兴盛时如出一辙。
地方戏剧都市化
观众日趋年轻化
“我们下乡演出,基本是公益性质的。”陈俊婷说。相对于一些民间戏迷社的演出,专业越剧团和民间越剧团下乡演出有商演价格,剧院演出也会公开售票。但面对观众的消费习惯,售票环节有时总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地方。
“本地观众在看戏剧时,总是会有赠票的习惯,因此每次有大剧团在剧院演出,我那一个星期的电话就不会消停,基本是求赠票的。”林海说,这种消费观念直接让观众形成了习惯,不愿意出钱购票。但为了引导戏剧市场良性发展,培养观众文化消费习惯,温州市区的大型演出已经基本切断了赠票的途径,而且运营的不错,观众也渐渐形成了购票的习惯。比如十月份举办的中国越剧节,就采用票务市场化运作,票价20元-180元,既能体现政府办节的公益性,也能让观众乐于接受,因此越剧节票房持续升温。
“观众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戏剧市场的运作就会更加完善,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保护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精品继续传承和生存下去。”林海说。
“目前来说,越剧市场在乐清地区拥有稳定的观众群,未来剧院的戏剧类演出计划开拓更多类型,尽量多元化,满足更多观众群的需求。”林海介绍,话剧在北京、上海、温州等地营运已经非常成熟,且观众群基数庞大,“话剧的观众群年龄一般分布于15岁-40岁,观众群体相对年轻,且普遍存在于学生、上班族、白领之中,这部分观众有文化素养,相对来说看演出的素质也较高,这对文化市场的良性运作有推动作用。”林海说,目前乐清剧院已经打算将话剧引入乐清市场,如果试水成功,以后将定期邀请较好话剧演出到本地演出。
“以后的票务运作也会更加完善,可能会通过网络售票等方式满足观众的需求,且网络购票可以通过折扣来吸引观众自主购票选座。”林海说。
市场发展良性化
乐清剧院每年安排的十几场戏剧演出,基本是越剧,其他剧种在乐清本地似乎并没有市场。浙江、上海一带曾有一句业内的玩笑话:如果越剧都不卖座的话,那么戏曲在中国就没啥指望了。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充分显示了越剧在乐清戏剧市场中的分量。
“越剧在乐清的上座率是非常高的,相对其他歌舞类表演上座率不到一半的情况,越剧一般都能达到八成。”乐清剧院的工作人员说。“现在越剧不仅仅在江浙一带受欢迎,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的观众缘也很好。” 据媒体报道,去年越剧《柳永》在天津大剧院演出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在江浙地区。
越剧这些年的改革力度走在所有其他戏剧种类的前头,从演员的表演到舞美、音乐、服装等各方面,越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与时代接轨,让越剧的舞台呈现形式多样化、现代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陈国进介绍,传统的越剧在音乐的编排上,会选择套用的方式,直接截取一些经典戏剧中的音乐桥段,植入每一场越剧中。时间久了,观众会失去新鲜感,越剧也失去新鲜美。而如今的越剧音乐编排中,每一台戏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作为音乐的灵魂,铺陈开来,所有音乐随着故事情节而变,音乐不再分离在戏剧之外,而是与演员的表演和唱腔融合。
此外,新排的越剧在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革新,灯光不再是传统戏剧舞台偏黄、偏暗的色调,而采用明亮的LED灯光,一些专业演出,甚至会到杭州、上海等地调取专业剧院的舞台设备。而舞美方面更是将实景布置运用其中,演员服装也更加考究和华丽。越剧的现代化促进了其发展的速度,提高了戏剧作品的质量。
传统戏剧现代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