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逐步完善 近日,蛎灰窑村制定了一个村民《护河公约》,划分护河保洁、监督责任区,落实管理人员职责,将村双委、党员、老人、妇女、周边群众作为网格管理主体,制定奖惩制度,做到河道保洁常态化。 “你好,请不要往河里扔垃圾。”清淤行动开展以来,新塘村老协的几位成员,组成了专门的河道清淤监督队。他们3人一组,轮流值班,除了一丝不苟地督查河道清理工作外,他们还对清理好的河道开展巡逻。一遇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他们马上就会上前制止,并且宣传河流保护的意义。 “清淤这么辛苦,如果不好好维持,那没过多久就会变回原样。”新塘村的一名村干部说,村里的河道清理完后,他们计划在河岸两边增设垃圾桶、加强人员管理,确保清淤效果。 建设三级管网入户 “在清淤的同时,我们对排污官网的建设也没有松懈。”城东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城东街道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在后所新民小区、半沙白沙河头、新下塘、坝头、牛鼻洞,开展三级管网排污工程建设。因城东二中边河道治理,又增加了其周边地块的污水管网建设,现已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本月会进场施工。 “这些三级管网将接入近2000户居民家中。”城东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三级管网建设已完成22公里,已接入981户。 细化垃圾分类管理 “剩饭、剩菜属于餐厨垃圾;废塑料、废纸是可回收垃圾。哦,这下知道怎么分类扔垃圾了。”最近,家住旭阳社区香格里拉嘉园的陈女士,发现小区楼下多了许多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每排都有4个,有红、绿、蓝、灰等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不同种类的垃圾,如可回收、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垃圾桶后的架子上,对如何区分垃圾种类进行介绍。 “以前垃圾只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我们对每个垃圾属于哪种类型不太清楚。”陈女士说,将垃圾如此细分后一目了然,虽然刚开始感觉有些麻烦,但她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环保方式,她乐意接受。 今年,城东街道环卫所新增此类垃圾分类棚10个,并在旭阳社区进行试点。同时,向居民发放对应颜色的垃圾袋、宣传环保,受到了这里居民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今年,城东环卫所新增河道小型清理船2只,新建公厕1座,在建公厕2座,垃圾坞3个,河道清理船码头1个。此外,城东环卫所还成立了专门的市容卫生巡逻队伍,维持街道的环境卫生。 “排完毒”还要“护好肤” 城东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记者 蔡甜甜 轰轰烈烈的“百日清淤”大会战、热火朝天的省级卫生街道创建,城市的面貌逐渐变得美丽动人。如何让这张“脸”保持容光焕发?加强排污管网建设、细化垃圾分类管理、加大环境卫生宣传力度……城东街道从软硬件入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维护环境卫生。 市民根据说明分类投放垃圾。 蔡甜甜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