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麟老人(右)和老伴在看报。记者 郑剑佩 摄 爱看报的治水老人 ■记者 郑瀚 “最近村里河道清淤,在这当中有位老人的事迹很典型。”北白象镇东斜村村委会主任高元辉近来经常提起此事。论起清淤,东斜村近来一直是全市的先进。那么,先进里的典型,又是怎样的呢?昨天下午,带着几许期待,记者探访了这位老人——72岁的老党员林家麟。 屋里藏着剪贴的报纸 下午3时许,记者在高元辉的陪同下,走进林家麟家里,老人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里的戏曲节目。“刚刚沿着河边走了两趟回来,赶巧了。”老人与高元辉聊起他沿河查看的见闻,认为河道的现状不错。 环顾老人的房间,颇为陈旧,唯在一处墙角,堆放着许多本由报纸剪贴而成的小册子,显得与众不同。 “我很爱看报纸,这些册子是我用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贴凑成的。”见记者注意着墙角的小册子,老人献宝似的把小册子一本本搬到房间里的书桌上打开。 “这本子全是讲‘中国梦’的新闻,这一本‘书画艺术卫生健康’,里边是我爱看的文艺方面的内容,以及老人关注的健康养生资讯……”老人说,他11年前开始收集这些剪报,制成册子,至今已收藏了30多本。这些收录的剪报内容,都是他觉得有意义,给人启迪的,闲时他会翻开看看。别人若有兴趣,他也会打开册子,积极介绍里边的内容。 相册里全是治水新闻 记者留意到,老人收藏的剪报册子中,有一本大相册,封面注明“五水共治”的字样。打开内页,满载着本地治水的新闻,老人还特意给这些内容分了章节:柳白片、虹桥片…… “你看,这一块全是报道我们东斜村治水的,喏,这张照片里使劲提起垃圾的‘老将’,就是我们村的叶定荣,他都80多岁了……”每看到一篇关于东斜村治水的报道,老人就会兴奋地讲起其中的故事,每一个场景他几乎都参与过。老人说,治水是一件大好事,他为村里做的这些事而骄傲,这些珍贵的报纸信息他会收藏好,以后也会继续关注收藏这方面的内容。 “市里的林书记说‘治水必治污,治水先治心’,赵主任说‘若要河水清,人得有良心’,他们讲得很好,大家如果不爱护河水,人心不好,这水就治不好。看这些报纸,我得到了不少启发。”老人的记忆力出奇地好,翻开每一条新闻,他都能说出其中他觉得最有道理的地方,记者看到,不少新闻上,老人用红笔划线、写注解。 不要补贴要报纸 正当老人沉浸在剪报的世界中,一旁的高元辉突然开口:“他以前在村里做了十来年的老书记,这几年,只要村里有什么大事、重要的事情,他都会积极帮忙,不计回报。” 高元辉说,前段时间村里河道清淤,老人担任村里的治水记工员,早出晚归整整记了40天,最多一天要记108工。“做记工的活,村里会给一些补贴,可是他说自己老了算不了真正劳力,将自己的工分压了一半还打了折扣,只领了600来块。照算他本可领4000元。”这样的情操很让村里的人佩服。 其实,老人还是村里的低保户,身体不好,常年要吃药。虽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老人却对这些看得很淡。高元辉回忆,曾经有一次民政局给村里补助了400元,一名老党员可以领得100元。老人第一个收到这钱,当时这么说:“村里老党员还有几个,我就领一半吧。”在老人的带头下,最终村里有8名老党员(包括他)收到这笔补助。 面对高元辉的称赞,老人从容回答:“做人要‘公’,不能多了自己,少了别人。” “村里需要我帮忙干活,尽管叫我,不用给我什么钱,只要给我一份《乐清日报》、一份《温州日报》就行。”老人说,他最爱看本地新闻,就算是清淤最忙碌的时候,白天没时间,到了晚上他每天也要花上一个小时看这两份报纸。 记者了解到,村里早已帮老人订了这两份报纸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