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郑淑真
沙岙粉干“粉丝”无数
从婆婆那学手艺
大家都知道东乡的龙西粉干出名,我们西乡的沙岙粉干也不赖。有着悠久加工历史的沙岙粉干,以其口感好、弹性好、不糊等特点,声名远播。
过去,沙岙村几乎家家户户做粉干。农闲时节,我们都会做粉干增加收入。后来,村子有些人靠卖电器富起来了,其他人也跟着去卖电器。现在做粉干的人数也数得到。
我的手艺是从婆家学的,婆婆和老公都会做粉干。婆婆制作的粉干在沙岙很有名气,销量也很好。刚出嫁时,我觉得会做粉干的婆婆很厉害,便拜她为师。
那时,制作粉干全靠一双手,不像现在已经半机器化制作粉干。相较于半机械化生产,手工制作粉干的难度更大,也更辛苦。不过,当自家的粉干得到好评时,过程中的辛苦根本算不上什么。
制作粉干的苦与乐
我们村里有个专门制作粉干的加工厂,里面的设备很齐全。我和同村的同行经常去那一同制作。
制作粉干得从清洗米说起。下午一两点,同行们会聚到工厂门口一起洗米。我们会把米倒入米缸里,加水搅拌。每次,我会定量清洗搅拌200斤大米,20分钟就能完成。
搅拌的动作虽然简单,但这可是一项体力活。年轻时,我拿着木棒搅拌一上午都没事,可现在年纪大了,搅拌时间一长,臂就疼痛难耐。尤其是冬天,搅拌洗米通常会弄湿裤子、鞋子,整个人都冻僵了。
刚做出来的粉干需要晾晒,所以每次制作粉干前,我都会看天气预报,如果第二天是晴天,我就通宵工作。通常,我会在晚上十一二点到厂里做,次日早上八九点能做好,拿出去晾晒。
做粉干时,我们只能趁空档去眯一会,熬夜做事很累。不过,与同村同行们一起工作,聊聊天,谈谈心,漫漫长夜也没那么难熬。
沙岙粉干之所以销量好,是因为我们这批人重视和坚守品质。制作粉干的步骤分析起来也就七八步,可细节上的偏差,会让口感相差很远。好比制作粉干用的大米,我选用早米或自己种的早稻。自己种的早稻比较软,做出来的粉干口感细软、不生硬。
来我家买粉干大多是亲戚朋友,口碑传开了,有些人慕名而来,事先预留给自己的粉干也被人买走。同村的郑祥元制作的粉干都卖到北京去了;永利、戴西的岩宝制作的粉干销量也很好。做粉干的人赚的都是辛苦钱,所以我不会眼红他们的生意做得比我大。
村里仅一人坚持手工制作
刚入行时,我跟婆婆学的就是手工制作粉干的手艺。随着机械化加工技术的推进,我也开始半机械化制作粉干,现在村里仅剩64岁的戴成飞坚持纯手工制作粉干。
手工制作粉干的工序很繁复。要在制作的前一天,把大米放在水缸里浸泡两三个小时;将米水磨成糊状,再用石磨压在它上面,挤出水分;待水粉变为固体状之后,再让其发酵。
这还只是准备工作,接下来的工序更繁琐。制作粉干那天,得凌晨两点起床,给陶灶生火,把水烧开。
第二步,再把水粉捏成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圆溜溜的粉鼓,放入大锅中,烧上一小时,八九分熟时用笊篱捞起。
第三步,把粉鼓放入捣臼内捣。捣臼是特制的,内置踏碓架,可让两三个人站在上面用脚踩踏,另有一人坐在一旁,用手搅粉鼓。这道工序既费时又费力,戴成飞也放弃了用脚踩踏,采用滚筒。
第四步,捣完后,将粉鼓放在面板上,揉成直径约15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粉鼓。
第五步,将一坨坨粉鼓放在粉筒内,再把一根横梁用绳索缚在擂筒上,以绞子段绞出粉干,并用手摘落。
第六步,放入陶中煮开后,用粉篮捞起,再放入水里冷却一下,倒入盛有冷水的木桶内,冷却后捞起,绕成一盘一盘,摊在粉晾上晒,中途还要整理好几次,防止粉干粘连一块。
手工制作出的粉干口感比机器制作要好,所以售价也更高。机作粉干的市场为每斤4元左右,手作粉干能买到每斤十三块。现在来买手作粉干的多为有钱人。
这样也挺好,市场上有需求,卖得起价,这项传统手工艺才有人愿意做。 ■董露露文/摄
我叫郑淑真,今年63岁,是沙岙戴东村人。从19岁起,就开始制作做粉干,至今已有44年了。
晾晒米粉。以上图片为历史图片,由陈尚云提供。
手工制作粉干过程图
郑淑真。
将发酵好的水粉揉成一个个铅球状的粉鼓。
放在压粉架(骨旁)上压出丝条。
清洗搅拌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