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全)“要让治河清水,同时成为市民心灵深处的一场风暴!”昨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五水共治”总督察长赵乐强再次来到北白象镇东斜村指导治水时说,清水先清心,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好治水典型,通过大讨论“把人性的光辉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要加大曝光力度,鞭笞治水落后现象。 赵乐强一行首先来到东斜村林家麟家中,看望这位72岁的老党员。 “他担任村里的治水记工员,治水开始后他早出晚归整整记了40天,最多一天要记108工。”村委会主任高元辉说,“可是他说自己老了算不了正劳力,将自己的工分压了一半还打了折扣,只领了600来块。照算他本可领4000元。” 其实林家麟老人还是村里的低保户,身体不好,常年要吃药。赵乐强说:“我听说你说过一句话:村干部使9分力,我再加上1分,那就是10分。你对财富看得这么淡泊,我们的治水,最需要你这种精神。” 沿着白慎河边走去,清过淤的河水碧绿碧绿的,初冬的风吹过,格外清冷干爽,迥然不同于治水前的浑浊肮脏。 在村办公楼里的座谈会上介绍时,东斜村党支部书记林加尧和高元辉特别提到不久前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提出检验清淤后的河水质量时,村两委成员除两名身体不佳外,其他人齐刷刷脱去外衣跳进河里游泳。 记者问:“什么感觉?” 高元辉:“重新找到了三十年前游泳摸河螺的感觉。” 记者又问:“冷不冷?” 高元辉:“不冷。这里母亲河啊,在母亲怀抱里会冷吗?” 一番话说得与会者动容,纷纷发表感想。北白象镇党委书记郑义说,东斜村始终保持自立自强的好传统,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南晓燕认为,治水正从“术”的层次上升到“道”的高度,可以净化治水者的灵魂。市文明办主任郑晓峰认为治水重在发动全民参与,唤醒保护环境的自觉。本报总编辑瞿维妙说,一路过来,观察到东斜村村民挂在脸上的笑容,确实发自内心,表明清淤清到他们心里去了。市广播电视台台长王振光认为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把社会力量充分动员起来。市水利局副局长包建武说,东斜村的治水初步成功并不偶然,得益于深厚的传统作风。 赵乐强说,根据市委书记办公会议的要求,下一步要在全市开展“清水并清心”(暂名)的大讨论, 以此来弘扬正气,澄清不正确理念。他说,东斜村是一个老先进典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首先河是能治的,水是能变清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好这个信心。其实东斜的经验并不复杂,主要是村两委一条心,一心一意治河。其次在治水的过程中,村干部一大早就站到河底,百姓在岸上看,我们放低姿态,就能获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第三,要想让水一直清,对乱扔垃圾行为村里要有制度,要有手段,要有约束力。东斜村制订村规民约的做法值得提倡,在河边安装监控也值得借鉴。最后,改造环境也是改造人的过程,环境的改造会促进人的改造,河好清,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提升,尤其表现在人对河流、对自然的人文情怀上。 水利局、市政园林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老协等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赵乐强再到东斜村要求开展治水大讨论 通过治水展现人性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