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方程式”纾解“精神病患之忧” ■徐剑锋 “这两人已经在市三医精神卫生科住很长时间了,现在病情较稳定,但因为他们一直不开口说话,我们无法联系上他们的家属。”市三医精神卫生科医务人员拨打本报新闻热线61116222,希望借助本报能找到他们的亲友。(11月26日《乐清日报》) 现代社会,当成长烦恼、生活负担、竞争压力、心理创伤等错综交织在一起,少数心理脆弱者,在内心无法平衡、障碍难以消除之时,极易出现自残自杀、极端暴力等行为。令人忧虑的是,很多人对精神病患缺乏正确的认识,讳疾忌医或根本不重视病情,结果不仅工作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也在难以自拔中越陷越深。 应看到,“精神病患之忧”不仅体现在身心“折磨”上,更反映在全社会对精神病患的恐惧、嘲笑甚至侮辱上。尤其是家庭中若有精神疾病患者,不仅要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包袱也往往难以摆脱。纾解“精神病患之忧”,先得扫清“另眼相待”的心理障碍,去除对精神卫生的妖魔化,在换位思考中拆除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歧视篱笆”,更加自觉地平等看待,更加主动地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找回自己的“美丽心灵”。 精神卫生才是卫生的最高境界。对“精神病患之忧”,不能仅寄希望于患者自我调节走出心理困扰,还应因人而宜、因势利导,建立起完善的监管和救治体系。一方面要倍加关注每个阶层的真实心态,顺应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条件,或春风化雨,或暴风骤雨,既要为普遍性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也应有的放矢地对个性异常心理进行有效诊疗,帮助他们走出困惑、解开“心结”;另一方面,应把“武疯子”的治疗问题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加大专科、专业医生配备、心理干预机制等建设力度,让基本医疗保障能够满足他们系统治疗的需求。尤其是对“无主精神病患”的救助,更应由政府全盘兜底,切实保障他们的医疗权利、康复权利。 (作者为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