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管家”的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低调主管支付结算领域一个月后,11月26日亮相“2014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首度发声,阐述其“施政纲领”。
一个月前,原分管支付结算司并主导央行互联网金融的副行长刘士余履新农行,而接任者潘功胜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随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我刚分管支付清算业务不久,需要更多的倾听和思考。”潘功胜如是开场。
在当日的致辞中,潘功胜首先表扬了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人“很聪明、富有创新精神、代表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和希望”。
话锋一转,他指出,“但部分业务领域有点凌乱,潜在的风险值得关注”。
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并未完全纳入监管范围的背景下,潘功胜称,应正确理解自律与监管的关系。
他强调,一旦潜在风险过度累计爆发,会迫使监管部门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理念和措施,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上所有经济体毫无例外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进行严格的监管。正在组建之中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将强化行业自律。
在这位“新管家”看来,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行业风险性较高,而且表现出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外溢性,一旦失败,风险会波及其他市场,引发金融风险;而互联网金融绝大多数从业机构并没有经过风险洗礼,风险意识的提升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潘功胜说,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只要做相同的业务,监管的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就应大体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引发监管套利。
此外,针对一些社会上所渲染的“互联网金融要颠覆现有金融业”的论调,潘功胜指出,这种“颠覆论”对这个行业发展有害而无益。
在两者的监管标准上,潘功胜强调了公平性,提出防止监管套利,即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标准应该大体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不同政策。“一些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按照现有规则进行监管,并在实践中完善。”
“新管家”还不忘提醒台下就坐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们,坚守业务底线,合规经营、谨慎经营。
潘功胜表示,每项业务要遵守一定的业务边界,比如在网络借贷领域,不能搞资金池,不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等。
谈及由央行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潘功胜则表示,将坚持适度、分类的监管原则,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在保证底线基础上为行业发展提供空间。
在“无为而治”许久之后,中国管理层终于对互联网金融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周前,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表态还颇为温和,阎当时的表态是,“对新事物还是要包容,适度的容忍,它只要没有酿成区域性风险或者破了银监会此前的一些规定,银监会应该是同意它的,最后才能提出一个新的办法”。但结合潘功胜11月26日的讲话,这同样也是一种警告:监管层还在观察,才能决定采用松或紧的监管措施。
潘功胜的表态似乎表明监管层已初步达成一致。潘功胜说,在监管标准上,不论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企业,标准应该大体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不同政策。
他还特别提及,“互联网金融绝大多数从业机构并没有经过风险洗礼”。这不免令市场人士有些担心,尤其是那些在资金池、担保等领域大多存在问题的P2P企业。
“管理层很有可能会杀鸡儆猴,毕竟P2P企业做资金池已基本是公开的秘密。”一名P2P从业者说,在目前的信用状况下,如果不做资金池,可能很多企业熬不过2个月。
来自地方管理部门的温州市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是,如果一家P2P企业不做资金池想实现盈利,规模至少要做到40亿。在目前全国的1500多家P2P中,显然有绝大部分达不到这一标准。10月份的数据显示,当月出问题的P2P平台达到了创纪录的35家,问题包括诈骗、老板失联、提现困难等。
更令人担忧的风险或来自那些存在违规的大平台。来自公安部门的一名人士近期称,“宜信也不是不可以倒”。目前,由于缺乏实质上的金融监管,P2P平台出问题,基本是公安部门出面查处,罪名大多为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存款等。
历史证明,中国政府并不惮于对金融风险下狠手,比如1998年,中央对全国各地的产权交易的股票交易一律叫停,不少投资者所持内部上市股价值瞬间清零。 (本报综合)
互联网金融“新管家”发声
中国管理层对互联网金融发出最严厉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