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日志记录治河
■记者 何乐敏
在柳市湖横片,峡门村、刘宅村、张瞿村、西东村、西西村五个村组成治水联盟,数千村民拧成一股绳,出钱出力出言,为了让古运河重新焕发生机,为了让村里的河水更清、环境更好。
“现在清淤治水是村民们的头等大事,人人都很关心。”五村清淤联盟主任、张瞿村党支部书记张碎强说。
百姓的期盼
10月20日中午,记者来到古运河西西村与张瞿村交界处的桥上,横幅飞扬,挖掘机在来回清淤,许多村民志愿帮工。
下午1时多,到处都是无遮无挡的太阳光,一棵树下聚了好多人,有社区负责人、村干部、村民,这里俨然成了清淤议事堂。
不远处,一个个“台班”拿着水枪在不停地冲刷着河床,挖掘机忙着将淤泥清理到岸上。几十名村民在忙碌着。
治河,搅动了河里的淤泥,似乎也搅动了人们对水的深情。
一名60多岁的老者指着河面激动地对记者说,五村联合治理的古运河有6公里多长,这条河的河面最宽处有五六十米宽,窄的地方也有三四十米宽,现在因淤泥堆积窄了许多。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也天天在现场帮忙。
干部的努力
古运河流经湖横这五个村,借着市里治水清淤的东风,张碎强有了一个想法:与其一段段整治,不如发动五村联合治理。
10月上旬,张碎强放下了繁忙的工作,把这一想法跟其他几个村的村干部一说,想不到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说干就干,很快就成立了治水联盟,还召集各村老协会长、党员、村民代表等人组成监督委员会,并分组要求记好监管日志,严密监管清淤过程。
10月12日,湖横治水联盟的清淤工程启动,半个月里,每天5支施工队伍24小时不停机轮番作业,并安排了21个人分组监督施工,几百名村民义务轮流值勤,发现工地上有问题就马上解决,促进工程进度。
10月20日凌晨2时许,还在工地上巡查的张碎强看到拦水坝上有细流渗出,担心夜里拦水坝处可能坍塌,于是他和几个村民一起打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在软塌塌的河堤上,然后走下河,半个身子浸在淤泥里,用泥土一点一点将拦水坝补上,并用木条做好支撑。补好后看了又看,确定比较牢固了,才安心上岸。
“如果坝倒了,另一段的河水灌过来,淤泥带进来,就等于白白清理了。”张碎强说,所以夜里也总有人在巡查。
“有时候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心里记挂着,根本睡不着。”10月26日早上5时许,天还没大亮,监督员黄碎楼、余宝飞两人早早地来到清淤现场,看看拦水坝,看看挖掘机工作情况……在现场仔仔细细地查看,然后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直到晚上12时许才回家。
“最近半个多月,轮到监督施工的人一般都是这样。”张碎强拿出清淤监管日志给记者看:
10月26日,监督人员:黄碎楼 余宝飞
上岙桥段,有9个施工队员在施工,有3人不戴安全帽,施工进展缓慢;2台泥浆机在施工,施工地段未设警示牌。
上新桥段,已在刘宅浃清淤,未装配电表箱和漏电开关,用电安全不到位,施工地段未设置警示牌。
建议两工地规范用电安全措施,施工地段设置好警示牌,避免事故,做好防范。
10月25日 监督人员:刘汉洪 刘福纯
上岙桥段,有10个施工人员在清理垃圾,垃圾比较多,但只安排一部抽泥机,建议施工队合理安排施工方案,有计划地清淤,先清理垃圾,冲洗河床后再抽泥浆。
上新桥段,水坝有漏水,暂时无法施工,要尽快处理好场地,施工队应在处理好的堆场河段施工,先易后难。
一篇篇日志,记录着每天的施工进展和发现、解决的问题。
重修刘公塘
目前,湖横片联合清淤工作顺利推进。张碎强说,等河水清了,重修刘公塘,再建个滨水公园。
这是张碎强长远的打算,也是村民们热切的期盼。
刘宅村的一位村民指着远处河面上一条石板路说,那就是清淤后重见天日的刘公塘。
眺望远处,在已经清了淤泥的河段,记者隐隐约约看到一条石块铺就的窄窄的路。附近一些村民都听说过刘公塘的故事,但没见过,也纷纷赶来观看。
“古时刘公塘是远近人们出行的主要水路,长年累月,塘边的路被淤泥盖住了。趁这次清淤的机会,不仅清理河道,还要重修刘公塘,沿河打造公园,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休闲、锻炼。”张碎强说,接下来两年,清淤治河、建造滨水公园是自己的主要工作。
在水一方
zhi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