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张全 10月24日,全市镇街负责人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五水共治”督察长赵乐强部署全市河道污染源排摸工作,“入地三尺也要找出排污口”;而同日二版《清淤 清心》一文提到,村民说“以后要把(排电镀液入河的)污染企业千万给盯紧了!”(本报昨日报道) 通过治水清淤,从政府到民间已经形成共识:要保持清淤的成果,必须向污染河流的行为开战。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成就,然而代价是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这反映了GDP主义主导了整个政策思维过程,相当程度上淹没了环境价值。富裕起来的乐清农民,既是许多污染的制作者,也是不完全经济结构下的受害者,而河流,一直是工业化语境下的“污染天堂”,企业的排污行为,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制约。 这种认识并不新鲜,但是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却非易事。治水清淤的作用,在于它不仅起能清洁河道河水,更成为提升全民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的社会大课堂,真切让市民受到污染带来的切肤之痛。当全民的绿色发展意识被唤醒时,立刻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我们不能再容忍自己随意向河里扔垃圾、排污水,也不能再容忍企业或明或暗地向河里倾排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尽管本来就该如此。 对企业来说,则面临两难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摆脱污染环境而受到的社会约束,那必须选择新的战略,千方百计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选择绿色发展这一战略。 而对政府来说,更需抓紧区分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像环保产业园区应尽快全面投入使用。同时应意识到任何一个空间都有环境的容量,一地能够容纳多少产业或者说企业的排放污染物是有限度的,应根据乐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支撑力,限定空间上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当绿色发展成为全民真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