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和霾的归宿 从哪来到哪去 2010年以前,霾和PM2.5对我们来说还像生僻术语一样陌生。这几年,你说你没吸过霾防过PM2.5,别人都不信你是中国人。为什么短短几年之间,它们变得如此严重,普及速度堪比传染病? 雾和霾,原本都是自然现象,但如今人为因素成了不可忽视的诱因。构成霾的元凶PM2.5,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冬季取暖等等人为活动。在空气流动性较好时,有利污染物扩散,就不易出现霾。但是当自然条件变差,出现静稳的天气形势(静是水平方向风小或无风,稳是垂直方向对流活动弱),就容易形成雾和霾。因此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天气静稳时污染物容易堆积,PM2.5的浓度会上升。 在雾和霾混合的情况下,湿度大,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又会转化为硫酸盐,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雾的凝结核,这种“二次转化”使雾和霾源源不断地产生。 雾和霾的克星就是冷空气,冷空气是怎么做到的,雾和霾去哪儿了?数据帝告诉你,“上天入地”了。 风和雨通常是我们对冷空气的真实感受,它驱霾散雾靠的也正是这两把手。降水会净化空气,这个在气象上就叫湿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气中的脏东西洗刷到地面,减少悬浮在空气中污染物颗粒的浓度,让霾入地。因而雨雪过后,空气清新。 风则是让空气活过来的动力。雾和霾都是处于近地面层几十米到几百米厚的天气现象,而整个大气对流层有上万米高。当冷空气靠近,它前锋附近的上升运动(即垂直方向的风)会把PM2.5带到更高层的大气。除了垂直方向的风,还有水平方向的风,偏北风会把干净的空气(春季有沙尘时除外)带到华北,也不排除华北地区的PM2.5扩散到其他地区,使得当地空气质量变差的情况。 这就好比原先体育课集中于操场的一个班,下课后分散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而且还可能处于不同楼层,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区,这样在一个单位体积内PM2.5的浓度会快速下降。 (凤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