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治水
3  4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无标题
2014-10-27

    …

    …

    水边微语

    zhishui

    ■赵乐强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一幅幅图片,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扼腕,但都是我们身边的真实。我几次审读过它的初稿,每次都会为之震撼!

    大河小河是我们生命中的美丽。今天,我们需要万众一心同治水。为此,镜头前的一切都将是历史,它记录了近四十年来的河流变化,反映了这个时期我们的情感起伏。我也借这个机会作这样的判断: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全民热情似火、声势浩大的治水运动,在乐清历史上留下的将是里程碑式的记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上千条河流的重新澄澈如碧,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我们市民的精神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地。

    三禾摄影社的朋友们以相机为武器,以图片的形式向全社会报告我们治水的场景和进度,以慰市民们对治水的殷殷期望。他日,等到风景都看透,我们愿意陪您一起看清水悠悠。

    清淤 清心

    ——东斜村治水故事

    他日,陪您一起看清水悠悠

    ——“万众一心同治水”摄影图片展序

    向前。郑甘雨 摄

    10月24日,由乐成街道主办的“五水共治”、“百日清淤”会战及文明创建骑行宣传活动启动。队伍从市西门体育馆出发,途经东塔公园、晨沐广场、时代广场、乐成街道办事处,历时2小时,受到众多市民关注。 通讯员 郑云云 摄

    ■记者 郑瀚 整理

    河边污水横流,尼龙袋、饮料瓶等垃圾遍布河面;半身淌着泥水,工人双手紧握水枪冲向淤泥;阳光下,父亲抱着孩子在粼粼波光中穿行……昨天上午,在市区晨沐广场,市三禾摄影俱乐部举办的治水摄影展上,一幅幅与河流相关图片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些被镜头记录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令驻足参观的市民或惋惜,或咏叹。

    这样的活动很好。河水脏不脏,清淤是怎么做的,通过图片,一下子就让人看懂了。用这样的形式宣传治水,我觉得感染力挺强的,受了启发。可以把这些图片放到微博、微信上,让更多人看看,一起保护母亲河。

    这些图片很真实,我的感触比较深。我是北白象人,40多年前家乡的河流很清澈,我与朋友们经常在河里游泳、捉鱼、摸河螺,我们在河流里玩耍长大,河流承载着我们的欢乐。那时候的河水有多干净?我这么跟你说,村里划水龙,我们渴了直接用手从河里舀水喝。河流日渐被污染后,看着垃圾浮在河面,污水横流,我也与河水“疏远”了。我很希望,这些能很快过去,变回以前的模样。

    我非常兴奋,大家很重视治水。治水是一件大事,是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提升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乐清的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电器之都”就在乐清。城市面貌建设也要做好,治河是一种社会进步,积极做好治河等环境整治,有利于提升乐清的城市面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这张图片的画面水面波光粼粼,看上去环境很好,爸爸抱着孩子在这作亲子游,很有爱啊。美丽的河水需要大家珍惜、保护,我们得给孩子们留下一些东西。

    清淤的几个画面冲击力很强,很有力量,震撼人。看过之后,我能感受到清淤不易,污染容易治理难,清淤之后还要保护好河水,这需要大家的自觉。不说别人,就说自己吧,以后千万注意不能把垃圾或者其他东西扔进河里,身边的亲戚、朋友也要能劝就劝。大的不说,这种情况如果被我看见了,得尽量去制止。

    看图有话要说

    在水一方

    zhishui

    房宁(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周顺成(市民):

    刘女士(市民):

    王赞(市民):

    郑程(市民):

    编者按:为配合我市“五水共治”百日大会战,本报对相关版块进行整合,并加强全媒体融合,暂定每周一、三、五的第二版,出刊“治水版”,全方位报道治水清淤。常设主要栏目有:1.在水一方:报道各镇街治水动态。2.治水人物:报道治水中涌现的积极者先进者。3.水边微言:短评,一事一议,包括网友观点、市民意见、专业释惑等,以治水百字文、140字等形式体现。4.曝光潭:点名披露治水落后现象。

    ■记者 张全 何乐敏

    清淤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在乐清清淤治水大会战中走在前头的北白象镇东斜村村民,已经把这事看得颇为清楚。

    村干部先干成“泥瓜”

    东斜村,9月15日就启动了白慎河的清淤活动,属全市最早的。10月22日一早,记者来到了东斜村口,向一位坐在家门口的老翁打听村干部的下落,他朝村庄后面一指:“村书记、主任肯定在河边,这个月来都在那里忙呢。”

    东斜村位于北白象镇北面茗山脚下的白慎河边,两边被拦起来的一段河已经见了底,几个工人在河床中央作业。村党支部书记林家尧,还有村干部和村民七八个人,在河边准备给有塌方危险的堤岸打桩。林家尧说,水排完后,没了河水对河岸的“应力”,河岸容易塌方。

    “昨晚一场大雨,我就心里发愁,睡不着啊。昨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就在河边这长廊观察,发现花坛里的泥里出现了一条细缝,就担心了。昨天黄昏我们几个人花了好大力气,才打了几个人工桩。今天赶紧叫了辆挖掘机来。”

    正说着,村委会主任高元辉推着一辆载有松树木桩的手推车过来,此时挖掘机也驶过来了,履带缓慢转动,小心翼翼地下到河埠头去。林家尧、高元辉抢先一人一头,抬着70多公斤重、5米长的松树木桩,来到河边,其他村民与一名站在河里的村民接应着,将树干扶直,挖掘机的斗伸过来,将树干一直往下摁进河泥里,只剩下一个头露在上面。

    其他人也赶紧动手搬树木桩。大伙花了一个多小时,20多根松树木桩被打进河床边沿。

    “有了机器就快了。”林家尧说完,露出些许笑容。他瘦长,穿着长袖衬衫,戴上箬笠,一个老农的模样,让人想起红色年代电影中的农村干部。高元辉矮壮、精神,T恤衫,高脚雨靴,动作麻利,晒得黝黑,谁能看出他是个在新疆每年赚上百万元的老板?

    两人身上沾了不少泥巴。整个上午的操作,大事小事都是他们两个带着其他村干部和村民干。“村干部想做点事,只劝百姓是劝不动的。你怎样让群众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自己带头先干,效果最好。”林家尧说。

    东斜村向来在各种创建活动中保持先进,曾先后获得文明百村等各种先进称号,为浙江省卫生村。走进村里,路面干干净净。“我们村算是老先进,没有其他秘诀,就是村干部带头。”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今年已经73岁的林家麟老人这么总结。

    老百姓好意思不跟上吗

    “村干部干得怎么样,百姓心里透亮。我那天为什么敢下到堆场里面去铺篷布?就冲着他们两个的干劲!村干部什么事情都带头,我们当村民的能不跟着冲上去吗?”村民林国强说。

    几天前,下了一场大雨,林家尧、高元辉和管堆场的村委会副主任林邦左夜里睡不着觉,担心存放淤泥的堆场边坎会被雨冲塌,就相约起来,还有其他村干部和村民来到堆场察看情况。

    这堆场的坎都是用稻田的泥巴堆起来的,并不很结实。头两天,一伙人到了堆场边,发现土坎已有点松动。如果不抓紧将篷布盖到坎上,坎被淋漏了,这堆场就保不住。而更让他们吃惊的是,林国强已经踩在淤泥里,往土坎上盖篷布了!

    堆场里全是30年的老淤泥,从河床里抽上来,不但又黑又脏又臭,且里面可能含有电镀剩下的重金属,谁下去谁惹一身“腥”。

    黑臭的淤泥没到了林国强的胸口。大伙赶紧配合着将40多米的篷布拉开,林国强在下面用石头将篷布压住。这样众人忙了一个多钟头,将土坎盖严实了。村主任高元辉看到林国强这样,很感激,连说:“谢谢!谢谢你!”

    “那天从堆场里爬上来以后,虽然仔细洗了,但好几天自己还觉得味道不对劲。昨天市领导来村里,听说了这事,要过来和我握手,我连忙作揖说不好意思。”林国强嘻嘻笑了。

    治水清淤,村干部冲在前头,村民们也没闲着。年轻女村民叶晓敏说,村干部治河这样辛苦,我们如果只站在岸上看看怪不好意思的。这几次河段堵上河水抽干后,许多村民都下去捡拾垃圾,自己也下去拣了好几天。

    “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了!”高元辉的娘说起清河开始后,自己经常来到河边看看,和几个老年妇女烧开水给大家喝。她记起公社以后,多少年看不到这么多人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了。

    “河里可脏了,简直成了垃圾场。抽水马桶、席梦思、塑料袋……什么都有啊。这河不清行吗?”村民们到了河里吃了一惊:这真是不拣不知道,一拣吓一跳!也有的人暗自脸红了,认得有些东西分明是自己扔的。

    “再不能往河里乱抛东西了!”一些人心里暗暗想道,有的跟旁边的人嘀咕。

    “这拣垃圾可是个好事情,不光把河弄干净了,更重要的是,村民拣了垃圾后,都说以后还好意思往河里乱扔东西?自己扔下去,自己又拣上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林家麟老人说。

    林家麟老人担任这次清河的记工员,但他除了记好工外,时刻在监视着工程的质量、进展及捡垃圾。治水清淤百日大会战指挥部指挥长、市“五水共治”总督察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前一阵子又来到村里,看到他一把年纪了还弓腰在拣垃圾,忙喊他不要拣了,旁边一老大娘说:“你让他拣吧,他拣了以后心里就清了。”

    清掉的不只有淤泥

    “是啊,原来我们吃的、用的都是这河里的水,那时我们在河里游泳,摸下去都是石头、沙,还有河螺、河蚌。渴了,在河里张嘴就一口,清洁透亮的母亲河河水孕肓了多少两岸江南儿女啊!后来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母亲河的卫生意识的淡漠,以及吃用都用上了自来水,对河水就渐渐放弃关切,特别是年青人,对河水真没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高元辉回忆起来,口气相当复杂。

    “自土地承包到户后,这河就没清过,到现在三十多年了吧。”林家麟老人说,“这淤泥是肯定要清的,否则再好的水流过来,也会变浑的。”

    除了这泥外,清淤还带来什么呢?

    42岁的村治保委员林荣贵认为,治水对农村的号召力增强,还得益于村民对环境意识的提高:“我们村里的这条门前河实在好,虽然不长,但又宽又深。过去政府号召发展工业,产值做得越高越好。这河的上游建了好几个厂,有些排电镀水,这水一过来就不得了,河岸边的石头和河水都发红,鱼虾全部死光。”

    “这样的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次清淤,一方面把河床清干净了,另外从市里到村里,既然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清河,河干净了是一回事,但对污染企业可要盯紧了!”开始清淤那天起,林荣贵就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再也不能给母亲河添乱了!

    在白慎河边上,东斜村前些年建了一个沿河公园,在最宽阔的河湾边,造了一个“碎月长廊”。按字面理解,可以想象月夜里坐在这廊里,看着倒映在河面上的圆月,被河水微波碎成一片片,何等美妙的意境。虽然清淤还没成功,但东斜村的村民们已经在憧憬这样的意境。

    住在河边的一名村民预订了5斤河螺,打算河清后养在河边;村里打算重建3个河埠头,将来供村民们游泳……“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了,个人再有钱,也只能给自己造好的房子,空气、河水、环境等等,都要靠政府、靠社会、靠集体的力量。所以对治河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要投入。归根到底,这都是为东斜、为我们自己做啊!”林家尧说。

    “为自己做”——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尽管东斜村集体经济不富裕,高元辉仍几次对市领导表示:只要市里出脚箩绳的钱,其他的事情我们来做。而村委会副主任林邦左说得也干脆:“即使市里不出钱,我们欠债也要先把这河给清了!”

    将近中午12时,工人们和村干部都下班了,村口那老人过来,望着河喃喃道:“政府出钱让我们清河,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这都是为自己做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治水 00002 无标题 2014-1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