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检察建议保住了在押人员的右手 本报讯(通讯员 岳思轩)昨日上午,5天前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的小杨(化名)看着自己的右手,心里还是有点后怕。9月16日,办案机关采纳检察建议,涉嫌犯罪羁押在看守所的小杨被变更强制措施,得以前往医院手术治疗,成功保住右手。 小杨今年27岁,安徽人。因为右手肌腱断裂,他在今年6月曾做过一次手术,原本定在8月8日要复诊,没想到他因涉嫌开设赌场罪于8月5日被警方抓获,进了看守所。 入所后,小杨的右手开始发痛,并开始出现萎缩的迹象。小杨曾多次申请出所治疗,但因其系外地户籍,在乐清没有固定住所,又有前科,办案单位不同意。 “你可以找驻所检察室的检察官谈谈,提出自己的申请。”同监室的人向他提议。 于是,小杨约谈了乐清检察院的驻所检察官张月荷。看着小杨的那双手,张月荷也起了恻隐之心。“虽然他因为犯罪被羁押在看守所内,但是年纪还轻,如果真放任不管,手废了可就耽误一生了。”张月荷说。 张月荷立即向看守所医生了解小杨的身体情况,并翻看了其在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附二医的就诊病历。经医生诊断,小杨的右手正中神经受损,伤势严重,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要手术,就得出看守所,必须变更强制措施。在和小杨的谈话过程中,张月荷得知其妻子系乐清本地人,在乐清有固定居所。“如此一来,小杨是具备监视居住条件的。”张月荷说。 为了维护在押人员的健康权和监区的安全,乐清检察院向小杨涉嫌开设赌场罪一案的办案单位发出了一份要求其变更强制措施的检察建议。 最终,检察建议被采纳,9月16日,小杨被变更强制措施,并于当日被释放。 据市检察院检察长赵海霞介绍,由于看守所的医疗条件有限,有些患有重病的在押人员,在起诉、审判过程中,往往由于案件审理时间过长,思想压力较大及生活环境的强烈反差等因素导致病情恶化,有些甚至出现自杀苗头。 为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该院开设重病在押人员“执法快车道”。对在押人员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制作个人健康报告,如确实不宜在看守所继续关押的,立即向相关部门建议在法律框架内加快办案进度,为重病在押人员争取宝贵时间,以保障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治疗。 据了解,年初以来,该院已为10名重病在押人员启动“执法快车道”,积极建议相关部门在法律规定的最短时间内起诉、审判或变更强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该院还协同看守所协调医院建立“在押人员就医绿色通道”,至今已紧急救助在押人员198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