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柳韵
3  
秋天的不同容颜
从明天起,做一个快乐的人
日常生活与用具(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秋天的不同容颜
2014-10-15

    四季中,秋天是个特殊的季节。其他季节在一般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都差不多,比如春天是花红柳绿,夏天是骄阳似火,冬天是雪花飘飞。惟有秋天,不同的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不同的面容:瓜果飘香,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的,是秋天;草木凋零,充溢着繁华落尽的悲凉的,也是秋天。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对季节的更替特别敏感。从人体的感受上来讲,秋天和春天一样,都是最舒适宜人的季节,不冷不热,天高气爽,让人心旷神怡。但春天是迎来欣欣向荣,秋天却是走向枯寂衰败,这导致两个季节给人的心理感受明显不同。中国最早描述节气变化的《礼记·月令》,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阶段,秋天的第一个阶段孟秋是“天地始肃”,可见“肃杀”很早就被定调为秋的主旋律。然而,丹桂飘香,菊花绚丽,枫叶如火,明月清朗,秋天,依然有赏心悦目的景致,更遑论枝头各种沉甸甸的果实给大地涂抹上斑斓色彩。秋天,何尝是肃杀一片,毫无生机?

    其实,秋天让不少人感到凄凉,除了大自然本身的因素外,也与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传统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从春秋时宋玉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起,“悲秋”就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文人们借秋景抒怀,或感慨时光易逝,或悲叹自身命途多舛。许多悲秋之作,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沉迷于其创造的文学意境的同时,也深受其感伤情绪的浸染。秋心为愁,“悲秋”也成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共鸣。

    然而,境由心生,不是所有的人逢秋都悲戚。一般来说,生活在太平盛世、自己的境遇又比较顺的人,不太容易有悲秋之感。比如在唐诗中,尤其在初唐和盛唐诗人的笔下,虽然写秋天的诗作很多,但很少有真正的悲秋之作。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更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之句,在这些诗人眼里,秋天非但不悲寂,秋色甚至还胜过春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虽然时运不济,但他在《滕王阁序》中描绘的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绚烂明丽的,并不凄清颓丧,因为他毕竟身处一个昂扬向上、让人奋发进取的时代,青云之志不坠,就不会悲观失望。另一方面,“感时花溅泪”,心情低落时,春天生意盎然的花朵也会让人触目伤怀,落下泪来,何况落叶飘零的秋天,所以,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枯藤老树昏鸦”出现在元代,也就不奇怪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汉族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上升通道被封堵,不满、苦闷、失望,是当时文人的共同心态,在这样的心境下,面对日渐萧条的秋天,怎不会触景生情,陡生悲意?“断肠人在天涯”写的不仅是旅人的彷徨迷茫,也是全体汉族知识分子的彷徨迷茫。不过,同样是马致远,同样是写秋天,他笔下也有“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这样富有情趣的句子。秋景依旧,变的是人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会在无意中影响人对眼前景物的取舍。很多时候,眼前的风景和心中的风景未必一致,心中的风景不过是心情的写照。

    江南的秋天很短,只是夏天到冬天的过渡,像今年,都重阳了,白天还是烈日当头,只有早晚才有点秋意。这样的秋天,是不易诱发人的悲秋之感的。而如今城市扩张得快,硕果累累的田园丰收景象,也不是随便得见的。说起来,现在秋天的面容与传统记忆中的已大不同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感慨,宋代一位高僧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有一份好心态,不管秋天的面容如何变,都自有其可爱可赏之处。 ■ 张丽萍

    秋天的不同容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柳韵 00016 秋天的不同容颜 2014-1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