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治河得有务实的态度
记者:在随您密集的下乡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治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巴不得明天满河的水就能清澈见底,也有人以为积重难返,提起过去治河的一些问题,信心不是很足,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赵乐强:其实,一部人类史也可以说是治水的历史。过去治水,今日治水,明天还要治水,只是任务不一样而已。我们当前的治水,是要让流变畅,水变清。我也巴望明早一起来满河的水清澈如碧,鱼翔浅底,但这是不可能的,过于理想化了。你问我怎么看?我说得有务实的态度。该怎么干?得老实干。过去在局部的治河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两米深的淤泥,却只挖个50厘米就算清过了,这是从设计出发,从书本出发,半拉子买卖,不解决问题。所以这次我们纠正了这种做法,提出的要求叫“一清到底,河床干净”。
我们强调治水也是一场改革,要突破一些陈规陋习。这次我们把清淤工程的许多中间环节给去了,这也叫务实的态度。过去大家反映审批很麻烦,这手续那手续,这个费那个费,还有那些潜规则、利益链什么的,这次都没了。工程的方量就摆在那里,单价、运费、堆场费、管理费等等都明明白白地在那里。政府的钱,讲资金使用绩效,该用的再多也得出,不该付的一分也不能付,但是都得是明白账。
至于你提到的信心问题,这是相对的。你真的治了,路径方法也对了,治出名堂来了,花的钱、干的活、做的事明明白白,社会信心自然就上来了。
记者:有人提出要先截污纳管,岸上搞好了,没有污水入河了,水自然也就清了,这讲法与集中百日清淤似乎有点走板,您以为呢?
赵乐强:清淤与纳管,都重,说不上哪个轻一些,它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少一样都不行。
你不说信心吗?这个河上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大动作,河水变清遥遥无期,这个人是没有信心的。所以,就目前这个状况,人家对截污纳管也没多大热情,管子都到门口了,装不装还显得很无所谓似的,这不是当前一个事吗?
更要命的是,几百万方的淤泥在水下,我们这个淤泥,都几十年了,老资格了,又深又黑,又稠又臭,这些不去掉,河是清不起来的。天多下几场雨,或者猛太阳多晒几日,那些尼龙袋冒出来黑乎乎的一个个跟死狗头似的,看一眼都恶心,原因是河床太浅了,你不清它就赖在那里不动,所以淤泥是非清不可的。而且,虹桥以西,包括清江一部分,以及雁荡的2条河,一共600来条河流,这次全部要清掉。
这个清慢慢来还真不行。淤泥也有脚,它会走动的。你今天弄条小河小沟,明天它就会重新把你塞满,所以面上要同时展开,这也是我们决定在10月15日后开展百日大会战的一个主要原因。晓峰书记说,“会战,就是发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大规模交锋。治水清淤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撑,所以叫会战”。
这个水要官民共治
记者:您在动员大会上提到,现在需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发动群众,群众热情满腔了,我们的事情都好办了,这点请您讲得更具体些。
赵乐强:这几年,在对仙溪溪流保护协会或乐清河流环境保护协会讲话时,我都十分强调,像治水这类社会性的难题,哪个个人或团体或企业,都不大可能做下来,这个政府必须负责,责无旁贷,但是单靠政府力量也是不行的,要建立一个政府和民众共同联合的,即官民共治的治水机制。
近几十年来,我们乐清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偏隅东南一角的一个农业小县一跃而闻名天下,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事啊!但是这个河水也是史无前例的脏,母亲河黯然失色,我们可谓是不肖子孙了,这点每一个人都得好好反省。
所以,我说大家要抱着救赎的心态去治水,抢救的救,赎罪的赎。在大自然前面我们有过也有愧,再重一些的话,我就不在这里讲了。
那天在北白象的一个村里,村主任对我说:“你只要脚箩绳的铜钿给给我,其他的事你不要操心,我们会干。”好令我感动了一阵。治水是大家的一个强烈的愿望,这是可以转化为资源的,我们要珍惜。
镇村在治水上负有组织和领导的直接责任,得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思想准备。说清淤,你说复杂倒也简单,技术简单,工程也简单,但是说简单却也复杂,这背后是人,关乎每一个人的公益意识、道德意识等等精神乃至灵魂层面上的事。这一场治水下来,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感动的人、感动的事,但也会有令人沮丧的人和事,我们希望后者越少越好。
记者:作为市民,该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支持治水呢?
赵乐强:凡有利于治水的言行,都应看成是对治水工作的支持。具体我想啊,一是出言。为治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也包括对此项工作的建议、批评和监督。治水是大家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每一个人都有权监督,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其他方式接受这些。二是出钱。这个钱可以直接捐给村里或镇街,专门用于河道河流建设,种棵树,装个路灯,安个栏杆什么的。一个地方的河两岸应该成为最美的风景。三要出力。现在有不少人家,也有整个小区的,或者单位、企业的,这个污水就直排入河。我在这里呼吁一下,请各位下决心把自己的问题给处理好,河水抽干以后,排水口都会露出来,有些我们可以直接用水泥浆把它封死,各位自己要主动,这就是出力。给我们提供信息,帮忙做些劝说工作,也应看作是为治水出力了。
记者:有人说,这回治水与以往不同的一个地方是手续简化,监督严格,请您介绍一下怎么个严格?
赵乐强:严格是一方面,公开到明明白白,通体透明更是它的特征。我讲其中一点,市和镇街都建立了监督委员会,“两代表一委员”和普通市民占一半以上,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村建立监督小组,成员要3—7人,由村民代表和老协会成员组成。这些监督都是有职有权的,比如村里,过去有什么项目来往,书记、村主任签字有效,但这次如果没有监督小组的意见,结算都结算不了。我们这次是大会战,越是放手放开,监督工作越强调严格、严密、严肃。这是取信于民,还政于民,以获得最广大支持的关键环节。我再讲明白一点,目前这河水比较浑,但让浑水没鱼好摸,想在这里搞点潜规则也搞不了,这是我们的初衷,没有潜规则,只有明算账。
记者:凡是这类大型的社会性活动,必有最广泛的宣传,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赵乐强:宣传发动现在的渠道很多。不过最近你注意到了没有?“若要河水清,人得有良心”流传开来了。我看就照此去宣传,要扣住人的内心,要有共鸣的范围,宣传是让人听、让人看、让人思的过程,共鸣的“共”字很要紧,不要搞成卡拉OK式的,自己点歌,自己唱,自家人鼓掌。
记者:您说过治水要建立功勋表彰机制,这机制启动了吗?
赵乐强:还在研究。我们想这类活动让民间去搞比较有公信力。所以,我已对市河流环境保护协会说过这个意思,让他们去发现和寻找治水当中先进的人物和先进的事迹,通过民间组织、民间的形式,把功勋人物评选出来,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们,宣扬他们,为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流芳百世。
治水之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说它小,无非两头一堵,拿水枪一冲,淤泥给清除掉。说它大,它关乎人的精神状况,关乎人的道德情操,关乎一个地方的乡风民风。我们今天去治水,改造水、改造环境,水好了,环境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好了,境界提升了,这才是最值得期盼的。
让大河小流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美丽
——专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五水共治”总督察长赵乐强
5年前,虹桥镇大乌石村投入300多万元整治河道环境,清淤泥、驳河坎、绿化,如今,贯穿大乌石村4公里长的山河沿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记者 郑剑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