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笔
3  4  
父亲的遗愿
大风吹走了伞
三轮车夫
我儿时的故乡呢
番薯黄夹
然乌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父亲的遗愿
2014-08-30

    散文

    W

    enbi

    ■徐莉莉

    父亲在病床上挣扎了一个月后,在我们五个子女的目送下,平静地走了,走完了他九十二年的人生。按照他老人家生前的意愿,我们几个子女丧事从简、从节、从便、从快办理。父亲中午十一点五十五分去世,经过遗容梳理,我们与少数几位闻讯赶来的亲朋向他老人家三鞠躬告别。没有讣告,没有灵堂,没有哀乐,没有花圈。下午三时许,一缕青烟火化成灰。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一夜,次日早上六时半送上山与母亲合葬。匆匆不到二十四小时,丧事已就。

    这件丧事在当地算是最简单的了,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简单得有点不近人情。其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丧事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一些大城市在简化丧事方面早就走在前面了。我在杭州的一位远房亲戚老太太,九十三岁仙逝,两个女儿及女婿当日在病床前告别后,遗体随即捐献给医学院作科学研究,连骨灰都不要了。与他们相比,我父亲的丧事还算要排场得多。话虽这么说,但其实我们兄妹几个也曾犹豫过、矛盾过,父亲在当地稍有知名度,亲戚、朋友、学生不少,让他们凭吊也在情理之中。可我们也很无奈,身为人子必须执人子之礼,死者为尊,且是父亲。他老人家对自己后事的意愿不能不照办,这也是我们最后尽的孝顺。我也曾奇怪,为何父亲对自己的丧事要做这样的安排?但回顾往事,仔细想想,自有他的原因。父亲解放前浙大毕业,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的学识、阅历,他对生死自有他独特的看法。他将生死看得很淡,好像生与死没有本质区别。生前他常说,人之为生完全是偶然的,而死才是必然的。生死是自然界每天都发生的最平常不过的事,生死只是生命形态的过程、自然规律。没有必要为生而喜,也没有必要为死而哀伤,更没有必要为生死而另外添加一些多余的仪式。强加这些繁文缛节,反而是对生命的干扰与不尊重。生命应该让它自然地来,自然地去。他说过诸法无相,执着于这些仪式就是入相。他特别赞赏老子说的话:生,寄也;死,归也。人生在世只是暂时的,好像寄住在他人家里一样;死才是永恒的,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也因此他很珍重人生,珍重生命,珍惜光阴。他曾引用李白的话说:天地乃人生之逆旅,光阴为百代之过客。他教育我们,人生苦短,不能浪费光阴,要多学习锻炼,增长才华,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到死时才觉不枉为人生一世。父亲是个无神论者,他不信宗教但对宗教理论饶有兴趣。他认为一切宗教都关乎生死,尤其是死,但实际上都是关乎虚假的生死。肉体寂灭,灵魂涅槃,实为虚幻,不可信。因此他只注重生前,不对身后抱任何想法,但又能坦然面对死亡。

    父亲对待亲情、友情,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十分尊重亲情友情,但他不仅表面从不流露,反而往往做出许多貌似不近人情的事,也因此而无心地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我们家里的长子长孙远在东北,多年不见,想回来看看父亲、祖父,可他却硬是拒绝,叫他不要来。每年农历过年,别人家儿孙回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他却从来不叫我和几个在外地的兄弟回家团聚。我长这么大,活了一辈子,从没在父母家过过年。在常人眼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他却说不将我们聚到身边是关心我们,是为旅途劳顿、安全考虑,是为节约考虑。对子女,他应该说是一位严父。但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重责过,更没有打过。我听父亲说过,当年家居杭州遇困难时期,我还小,他看我吃不饱,就放下筷子,将饭菜倒入我的碗里。还有一年冬天很冷,他下班回家见我受冻,就亲自动手为我做了一件棉衣。对几个兄弟,父亲也是如此。作为丈夫,他对我母亲也是体贴有加,相濡以沫。特别是母亲走后,他更是念念不忘,时时凝视母亲遗像,目光久久不移。但他对亲情的关切、眷恋从不言语,似乎还要装出冷漠的样子。父亲曾对我的一个嫂子说过:我们徐家人是最讲感情的,但我们的表示方式是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说说的。当我听到转述的那一刻,我似乎懂了,他是一位慈父。他不是不重亲情,恰恰是太重亲情了,这是表达亲情的一种更高境界。正如纳兰容若所说:情到多时情转薄。那其实是一种更深的爱。

    回顾父亲的这一些事,我终于明白了,真情是不需要装饰的,应该深埋在心中,永远相伴,永远怀念。丧事是一种情殇,情殇是心的疼痛,不应被仪式的喧嚣热闹而麻醉,应在疼痛中更深切地感受亲情的可贵。我理解了父亲生前对丧事的嘱咐,支持几个兄弟不搞习俗的排场,让父亲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给他最后的清静,在清静中实现他要达到的那一种充满沉郁、悲情而空灵的境界。与习俗那一套相比,这是表达对逝者情感的一种更好的方式。而在这一丧事过程中,也使我对人生意义、生死问题的认识更科学更深刻,更使我增加了对父亲的尊敬与爱戴。我们父女的这一场情缘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套用佛经格式来表达:汝为我父,我为汝女,如此因缘,经千百劫,长在温暖。

    父亲,魂兮归来!

    父亲的遗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笔 00005 父亲的遗愿 2014-8-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