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柳市·我的 走近柳市渔民 体验渔船里的苦与乐 8月22日上午,一艘艘渔船从张瞿村的渔港驶出,缓缓消失在水天一色的河面。一周前,沉寂了5个多月的淡水河域终于迎来了捕捞期,正式“开河”捕鱼。休渔后的第一网给“闲”得太久的渔工们带来了无穷欢乐,这天,笔者走进渔船,感受他们的丰收喜悦。 刘素晓:愿像鱼儿般自由自在 连着几天的大雨,水平面上升,一旦开闸放水,鱼儿们就会顺着水流游入大海,造成严重损失。大雨过后的七里港流域,成了重点“救灾区”,2艘渔船驶入金西村的水域,投网捕捞。 渔船不大,只有七八米长,一只网鱼,一只运鱼,运鱼船上还放了2个氧气罐,给水里增加氧气。狭窄的船舱只容得下三四个人,里面放了2锅凉茶和几个空碗,在热极的时候舀碗凉茶一口灌下去,是渔民们一天中最惬意的享受。 26岁的刘素晓是船上最年轻的渔工,他穿着胶裤和雨靴,每当起网时,总是第一个跳入水中,奋力拉网、运鱼。他是刘宅村人,高中毕业后,在柳市的一家电器企业做装配工,之后也做过销售、货运。今年3月份,他从企业跳槽,来到渔场,成了一名会计,因为不喜欢成天坐在办公室无所事事,他抛下笔杆,跟渔工们过起了“四处漂泊”的日子。 趁着其他渔工在拖网,刘素晓跟笔者聊了起来。“以前的工作太机械,要按照固定的步骤来,每天都重复同一件事情。”刘素晓告诉笔者,之所以来到渔场,完全是因为“好玩”。这份工作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自由:工资按天计算,随时可以请假,上班时间也可以自行调整。 虽说上班较自由,刘素晓也不偷懒,每天坚持巡逻,24小时开机,深夜随传随到,短短几个月,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几个月前,我比你还白呢。”刘素晓笑着跟笔者说。 叶高安:观鱼色辨健康 小船在水面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渔网慢慢下沉,像一个大屏风一样插入水面,截住来往的鱼群。船划到岸边,五六名渔民奋力拉网,渔网“哗啦啦”提出水面,成群的鱼儿甩尾飞跃,水面上闪起道道银光,场面非常壮观。 尽管已经65岁,但叶高安丝毫不服老,一边拉网,一边指挥:“抖动渔网,把鱼甩到水里,不要跳上岸了!” 叶高安从20多岁开始养鱼,有40多年的养鱼经验,他说,只要看鱼的颜色,他就能推算出它还能活多久。 叶高安是渔场的股东之一,但不论是巡逻还是捕捞,他都亲力亲为。“很多偷盗者会在河上电鱼、网鱼、炸鱼甚至毒鱼,我们只能整天在河边巡逻,及时制止这种行为。”他早上5点多就出门,经常巡逻至深夜,一旦抓到偷盗者,叶高安很少让他们罚款,而是耐心教育。情节严重者则送往派出所。“在教育时还要注意轻重,一旦言辞过激,有些人起了报复心,会在水里投毒。”叶高安说。 巡逻的另一目的是控制水污染,一些工厂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会对河流的生态造成破坏。发现这种情况,他们会拍下照片,向环保部门举报。今年,受他们举报而被查处的违法企业已有七八家了。 除了养鱼,叶高安还有一门绝活,就是编织渔网。渔场这张100多米的渔网就是他做的。市场上没有卖渔网的,叶高安是乐清少数几个会编渔网的手艺人之一。 郑存忠: 希望政府能加强河道整治 回航的路上,渔船划破水面,河里受到惊吓的鱼儿们纵身跳跃。养殖场场长郑存忠跟笔者讲起多年前的一件趣事:一条大鱼直接跳到他身上,拍得他肩膀火辣辣得疼,而后又落入船内鱼池中“自投罗网”了。 郑存忠介绍,他养了30年鱼,养殖水域面积达1.2万亩,流经8个乡镇。养殖场雇佣了20多名渔工,都是本地人,今年4月份,他们在水里投放了2000余万尾鱼苗,预计年产鱼类100万公斤。 打捞起来的鱼有花鲢、白鲢、草鱼、鲤鱼等,他把它们按种类和大小分开,小鱼重新放回河中。“鱼能治水,水能养鱼。”这是郑存忠经营渔场的理念。“每种鱼生活的水层不一样,白鲢生活在上层,它们以水面上的漂浮物为食,中层的花鲢则负责清理水中的垃圾,草鱼和鲤鱼是底栖鱼类,专门分解水底的物质。”郑存忠说,鱼儿是分解水中生活垃圾的帮手,要是没了鱼,就算河水整治一新,也保持不了多久。 “现在打捞上来的有一部分鱼还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放水库里‘洗’几个月,肉质会更好。”郑存忠说,要是把河流治好,他们的养殖场足够供应乐清淡水鱼的需求,每斤价格低至4元。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政府能把河流治理得更好,河里没了生活垃圾,他们便可以在水里投放饵料,让鱼儿吃到更美味营养的食物。 ■林黛妃 朱蒙钰摄影报道 今天的收货不算多,一网鱼只有100多斤。 临别,刘素晓向笔者远远地打着招呼。 渔工们正在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