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江 郑瀚 何乐敏 昨天下午,临溪而居的章千会婆婆坐在芙蓉黄金溪边,摸着鼻子说:“老婆子鼻头没那么灵光了,以前还天天闻到垃圾的臭味,太康找人把垃圾清理干净了,清爽喽。” 周太康,乐清市花村清寓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芙蓉镇海口村人。他从小在黄金溪边长大,见过溪水最美时候的样子,也看到了溪流一点点被污染的过程。 对于黄金溪,周太康有种别样的情愫,投资开发海口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后,不断由企业出资整治水环境,进而开发溪流旅游资源。两年来,企业出资亿元用于黄金溪整治,这是他对家乡、对黄金溪的一种回馈,也因此为企业带来了项目商业附加值的增加回报。 企业投资治水 2011年1月,海口村与花村清寓置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合作进行城中村改造项目。 该村党支部书记蔡正勇对协议内容记忆如新:由村里解决项目相关土地使用问题,建设改造房、周边道路设施以及处理三基即茅坑基、猪栏基、园基的资金全由企业负责。本着谁投资谁受益,项目建成后部分的住房使用权交由企业出售。 “整治周边环境,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与雁荡山旅游开发连成一体,打造山青、水绿的优美环境,吸引许多人前来游玩,旺盛人气,增加商业附加值。”——这个念头钻进了周太康的脑海。 “黄金溪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天赋的自然水环境,我们有责任治理好它,就从这入手。”于是,2012年4月起,周太康开始出资治理黄金溪。 村民跟着享福 “原来的溪水中、溪岸旁,漂浮、堆积着许多垃圾。”海口村干部蔡方平回忆,一些靠岸的地方,垃圾甚至堆得跟岸堤差不多高。对此,周太康组织三四十人清理垃圾,每天用20多辆垃圾车清运,用了半年多时间才把这些“疮疤”基本清除。 2013年12月13日,黄金溪拦水坝施工;同年12月26日,文化长廊盖瓦片……随着治水资金一再“追加”,周太康的“格局”越来越大,慢慢开始对溪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清澈的潺潺溪流成为夏日游泳避暑的胜地,夜晚两岸亮化工程的灯光辉映下涌动着观景的人潮。 当地村民李女士说,以前溪边搭建的是猪圈、鸭棚、烧烤的棚架等,晚上一片漆黑,一过7点就没什么人走动。“现在不同啦,有文化长廊,有公园、广场,还有游步石矴,晚上各种灯光亮闪闪的,四处可以散步,10点多人气还旺呢。”最近,晚饭后拉着孩子到溪边散步,看夜景,已成为李女士主要的娱乐活动。 沿堤打造文化长廊、滨水公园、亲水平台,建造横跨溪流的游步石矴,以及改造提升1250米的防洪溪堤等,花了2400多万元,但溪滨多了一条可以供游客散步、赏景、休憩的亲水“走廊”。 雇工清运溪中垃圾、水草,清理淤泥,得花500多万元,换来的却是一湾潺潺清流,夏日里吸引着成群的市民跃入其中畅游。值!周太康一咬牙,这钱也出了。 ………… 走市场化新路 这些投入,无不凝结着周太康治水的热情与真诚。 通过整治水环境,他也慢慢尝到了商业上的回报。根据市场反馈,可出售的城中村改造住房价格已有明显的增幅。“这些还不是大头。”周太康预估,当黄金溪滨水景观带全部建成后,将拉动他“布局”在周边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每年收入将有几百万元,其他由水景带来的收益也是不菲。这些,将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回报。 “政府资金并不宽裕,企业家愿意无偿整治黄金溪,我们很欢迎。”芙蓉镇有关负责人说,在周太康治水过程中也积极给予政策上的帮助与支持,推动黄金溪治理工程。他们有信心,政企合力,将黄金溪打造成芙蓉的“外滩”。 “黄金溪的治理已成为治水的一个示范。”市委书记林晓峰说,治水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要走出一条市场化治水的路子,发动市场的力量、企业家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来治理水环境,黄金溪整治中,充分挖掘、开发了当地的资源禀赋,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很有特色,也很有灵气。 亿元投向黄金溪 治得一湾碧水还 山清水绿,治理后的黄金溪引来游人。通讯员 钱依苹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