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建缘何成为 “打不死的小强” ■徐剑锋 大荆镇智仁社区水坑头村和台州黄岩区交界处隐藏着一处违建的非法小冶炼窝点,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近日,智仁社区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对该处违建窝点进行拆除。据住建部门统计,截至8月7日全市已拆除违法建筑 1906 件,面积1279615平方米。(8月14日《乐清日报》) 今年全市已拆除违建近128万平方米,力度之大、成果之丰可见一斑,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违建“受欢迎程度”之高,即便在一次两次的“严打”后,更大规模、更加隐蔽的违建仍可能“春风吹又生”。 违法成本低而冒险的收益高,是很多违建存在的重要原因。尽管对违法建筑的危害性十分清楚,但一部分企业和居民唯利是图,且搭建手段之隐蔽、速度之迅猛,再加上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行动迟缓,公众利益让位于私人利益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众所周知乱搭乱建违法,为何其能长时间屹立不倒?在人们对执法不力诟病的同时,更关注违建者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恰恰就是这些,给了违建者视法律如无物、视禁令如废纸的“牛气”,也决定着动真碰硬的拆违是何其复杂、何等艰难。 遏制违章搭建,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问题。只有相关部门撇清权、责、利,舆论引导和严管重罚多管齐下,才能彻底将违建者这种“霸气”打掉。由此而言,树立法制权威,来一场拆违风暴迫在眉睫,必须抱以铁的手腕、铁石心肠,以“零容忍”的态度打掉这只“拦路虎”。再者,还应把拆违与肃纪结合起来,查清执法“迟到”的原因,查处顶风违纪的官员。 当然,违建并非毫无征兆,也非一朝一夕,不仅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更应把触角延伸到日常监管中。对违建的监管,不应留有任何“空隙”,而要全过程一抓到底。这就意味着,职能部门要主动放下身段,深入现场踏看,从被动式执法向主动式监管转变,防微杜渐,露头就打,从而有效阻止野蛮搭建出生、成长在监管的“空白地带”。 (作者为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