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溪渔歌(节选) ■徐汝舜 乐清最北部雁荡山的荡阴,在行政区划上曾是十个乡镇的建制。这一片广阔的区域,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地形地貌:由一系列西东走向的高山和峡谷组成。这些高山龙脉源自括苍山深处,向东延伸。一座座高山,伴随着一条条溪流,千山万壑,万流归宗,向东奔腾而去,止于它们的目的地——大荆。 大荆镇上人,习惯把这一片地域称为“大荆江里”,把众多溪流谓之“十八滩”。好水多,源自域中溪涧多。拣大的说,西有砩头溪,源自楠溪江上流;中有仙溪,由甸岭溪与福溪合流;西有双峰溪。这三条大溪从源头至入海,皆流经四十余里路,三溪汇注大荆左侧之石门潭入海。 当今的仙溪街道,是新的行政区划。包括昔时的龙西、卓南、甸岭、福溪、仙溪五个乡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双閤区”的翻版,即南北閤。我少时生活在居中的仙溪。仙溪既是地名,亦是溪名,地以溪名。水是生命之源,于是仙溪中繁衍着浮游微生物与众多淡水鱼类家族。 水面上的“浪里白条”是俗称的“白相鬼”,通体银白,大小不一,是溪中的“少字辈”。蹈浪掠过的是色彩斑斓的各色游鱼:红蓝条纹相间的叫“溪斑”;体形较小,色斑淡化的是“色扁”;红色条纹是“红生”。成群结队有鲫鱼。溪滩中栖伏着难以辨认的沙鳅,形同泥鳅,浅灰色中布满小黑点。泥鳅则喜淤泥之地,繁殖力极强,溪中、水田里随处可见。花坦村南边还有个“泥鳅潭”,是南閤先民筑石埧引水灌田的人工湖,潭底全是黑色的淤泥,是泥鳅的家园。黄鳝习性同泥鳅,故水田里多于溪中。 水底岩穴中栖息着一批大头大嘴的凶悍的鱼:通体金黄色、背鳍连着硕大利刃,摇动利刃伤敌自卫,俗名“摇刺头”;缀满黑灰色细鳞、大嘴里密布尖牙利齿、双目鼓鼓的叫“塔婆”;嘴盖上挺着长长触须、大肚长尾、无鳞滑溜的黑不溜湫是鲶鱼;体形大、生命力强健的要算“乌鲤”了;细鳞、通体透亮如玉、温顺肉肉的叫“玉吹”。比“玉吹”更小的,仅小指头粗细的有“乌鲈”,背黑色,白色肚皮饰有灰色条纹,肉嫩,味鲜,不须挖肠剖肚,是鱼中佳品。 甲鱼,乡音谓“团鱼”。溪中极其珍贵的鱼类,比溪鳗还稀罕。它的家在深潭中,只是洪水季偶尔随波逐流,栖息在由激流形成的涡旋中心之沙丘中。农家认为甲鱼大补,谁家逮到即成全村新闻。 溪中贝类,有圆形黄褐色的河螺;长而尾尖的叫螺丝,乡音曰“咬丝”;泥田中个大色深的是田螺,也是农家餐桌上寻常的美味,一家人围着桌子吮吸炒河螺,“吱吱”作响,感觉特温馨。 “雁山五珍” 的香鱼,瘦长,细鳞,是溪中“帅哥”。游速快若箭,闪如电,遇渔网拦截,则跳跃而过。传说该鱼“七上八下”,即七月上溯至仙溪,八月回到下游石门潭中。村民多用大溪中铺设竹簾截获。鱼肉极细嫩,肉鳞多油,不腥。焙成鱼干,色泽金黄,满屋喷香。近年,有关部门初春在仙溪放养香鱼苗,溪中又旺起来了。 最珍贵的淡水鱼类,有个奇怪的习性。它们生活在淡水里,春天繁育后代,要下行到海水里产卵。幼鱼逆流而上,洄游至“祖籍”的淡水中,仙溪就有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迢迢通海眼”,出石门潭三里即是水涨的乐清湾海域。这就造就了“溪中三宝”:香鱼、溪鳗、团鱼,遍布于仙溪一带深潭中。 有溪就有潭。沿溪的潭,大小不一,深浅各异,泛着浅绿、深绿、橄榄绿、孔雀蓝,犹如镶嵌在锦带上的一串串蓝宝石,溪因而不再平庸,不再无趣。它们是溪的精灵,溪的节点,溪由此变得鲜活、高贵、有生命。民间把一些深潭视为龙的故乡,称之曰:龙潭。乡亲们说砩头方向有“寒坑龙”。砩头在我老家的西北角,夏秋季,那里的天空经常如黛黑的靛青池,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寒坑龙发威了”。 巧的是,有关部门在砩头设监测降雨量的水文站,那里的降水超常规。于是,深潭被罩上神秘的光环。 对于鱼们来说,这些潭就是安身立命之所,既是繁衍生息之地,更是“庇护所”。秋冬季节,水量大减,鱼中的“显贵大佬们” 便堂而皇之地潜伏于深潭中,免得人类将它们一网打尽,斩尽杀绝。后代子孙由此再出发,开始新的征程。 深潭的生成,须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是巨大的落差,整个地形西高东低,有些地段河床特别陡。夏季山洪暴涨,小溪成黄河,形成极大的冲击力,将大量砂石带走。其次,必有巨大的岩石阻挡,与奔腾而下的洪水发生雷霆万钧的碰撞,形成湍急的涡流,大自然的杰作——深潭,便诞生了。 洪水季,悠长飘忽的滩声,演绎成宏大雄壮浑厚的大江东去的轰鸣主旋律,响彻在荡阴的山野天空。浑黄色山洪“横扫千军如卷席”,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水下走石,崩崖裂岸,断树沉浮,转瞬即逝,昔日温顺的山溪顿成狂怒的暴龙。大自然在这高山深谷中展露出它的阳刚之美。许多地方成为观潮的绝佳之地,北閤当属来斯滩。花坦村南边,我数次站在“大溪心”的石筑上看洪水回旋肆虐的图画,惊心动魄,山溪成了咆哮的黄河。 凭我有限的了解,仙溪就有六个较大的深潭。福溪水库是人工湖,水深几十米,长一里多,号称“龙湖”,是养殖淡水鱼的好地方。甸岭潭,在甸岭下村外转弯处路下,长约七十米,宽三十余米,呈半月形围着石崖,是上游最深的天然潭。文革时,当地干部牟某纵身跃入潭中救人,不幸溺亡,成全县学习的英雄人物。我也曾带着四个画家来此体验生活。北閤来斯滩有个名称独特的“四人潭”,因潭水深度四人高而得名,由四人肩踩肩接龙丈量而来,也就是水深六米多。这里有“仙人驱石”的传说,大石横卧奔突而名称也很有趣:棺材岩、癞头岩、横岩、四方岩……故其间深潭也多。南垟山脚有“里浪岩潭”,是我童年的游泳池。南閤九曲溪上有“石西湖”,观鱼、游泳两不误。仙溪最神秘恐怖的潭,要数仙溪中学南首、龙头山嘴的“龙眼乌珠” 了。位于仙溪与九曲溪交汇处,巨大的落差正对着龙头山脚前伸的岩盘。洪涛从桃林村南首高处一泻千里直冲山嘴,形成圆形涡旋,将岩石底下全掏空了。昔年,当地最牛的竹筏工、游泳高手就葬身此潭,尸体被旋涡卷进岩下深处,给四乡八村的人们以极大的震撼。潭的名称太传神了:龙头山嘴,一泓深蓝,有时黛绿,如睁着一只深不见底的“龙的眼珠”,冷峻,萧杀,神秘莫测,令人胆寒。 当然,这许多深潭,比之离仙溪十里,万流汇注、深不可测的石门潭,则是小巫见大巫了,那才是“十八滩”鱼们的大本营,最安全的鱼类“庇护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