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年轻化
■记者 杨海虹
近年来,国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在我市,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企业老总到公务员,越来越多的市民与国学沾上关系。
如乐清市和谐志愿工作者协会就有三个国学学习点,分别设在市区、柳市和虹桥,市民参与学习热情高,学员从十几岁到七十岁的都有,主要学习《孝经》、《弟子规》、《了凡四训》,还有听《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教育》、《和谐夫妻关系》等专题讲座。
为了深层次学国学,一些市民还特地自费去外地学习,今年36岁的徐敏杭就是其中一位,前不久他去山东一所国学院学习了一个月,着重学习孝道。
学千字文
国学成为一种出路
近年来,不少市民到山东、江苏等地的国学学校或专修班学习。
柳市21岁女孩源道是徐州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的一名学生,已学了三年的国学,今年暑假她留在学校当起了书法组辅课老师,陪伴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
源道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广泛地阅读过许多书籍,还喜欢写诗。上初二时,因对应试教育非常厌烦,她辍学回家,当时父母虽然很着急,但更希望她能快乐生活,就为她找过两所国学院。
“那两所国学院并不适合我,老师水平也不高。”源道告诉记者,三年前,她来到徐州这所学校学习,该校成立有十余年,是国内较早专业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她来这里后发现和以前的学校学习太不一样了,学习放松且专注,老师素养好水平高,学校课程也很丰富,最关键的是她感觉在这里遇上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梦里沉沦几世的光阴,生命流,我在一朵花开的当下,遇见你。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一颗种子渐渐萌芽。舒展面容,正对上,你为它洒下清露时,凝然一笑。花心深处,霎时沁满芬芳……”这是源道写给学校校长的一首诗,真实流露出她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心得感悟,她说自己以前虽有才思文情,但性格过于孤清,难与众和。在这里学习两年传统文化知识后,心境开朗,与她相处的老师同学都能感受得到。她说,就是因为在传统文化的熏习之下,自己才有这么大的改变,也越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她最大的渴望就是毕业后能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和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
柳市的小毅前不久被父母送到山东学国学,目的是为了让他戒掉网瘾。“儿子今年13岁了,一有空就对着电脑玩游戏,饭也不肯按时吃,带他去旅游也不愿意,跟他讲道理一点都听不进去。”小毅爸爸说,得知山东曲阜有一家国学班办了多年,就帮儿子报名了。7月10日开班,刚来时小毅还真不适应没有电脑的日子,特别是到了晚上睡觉时,总是难以入眠,学古诗文提不起兴趣,跟别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块。但在国学班呆了一周后,小毅说游戏开始从他的脑子里慢慢淡去,不仅结交了新朋友,还通过练习武术锻炼了身体,尤其是通过劳动体验,他明白了做家务事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并决心要把网瘾戒掉。
暑期班的别样滋味
几乎在不经意之间,国学在今年暑假成了家长为孩子安排活动的热门选择。一些以教育孩子学孝道、感恩为主题的国学夏令营、培训班也蜂拥而至。
10岁的王皓一改往日“电脑电视相伴整日”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中国古代式”的作息表:5:30起床做早课,6:30吃饭,饭后自己洗碗、叠被子,8点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弟子规》、书法、武术、茶道、插花……7月5日,城东街道和蒲岐社区有两家分别以国学为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开营,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捧。其中一家夏令营,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此次吸引了近百名青少年参加,他们远的来自上海、杭州等地。
一日三餐吃素,没有零食,没有电视电脑,每天早起苦读,还要自己洗碗、洗衣服、拖地,某夏令营的一名负责人说,在这种“苦日子”的锻炼中,也有个别孩子中途离营,但大部分孩子都坚持下来了,多数家长感慨,十天里,孩子们改变了很多,学会了感恩、坚强、独立、礼貌等。
“我觉得她最大的变化是勤劳了。”家长刘女士说,女儿10岁了,以前自己房间从来不主动收拾,衣服也多是扔给她洗,可自从夏令营回来后像变了个人,暑假睡懒觉的毛病改了,早上起来收拾好自己房间后,不仅洗自己的衣服,还会主动要求洗爸爸妈妈的衣服,看着孩子的改变,觉得很感动。
家住市区7岁的卢胤同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家夏令营,他的妈妈一开始有些担心,怕孩子吃不了苦,没想到夏令营结束时他不想走了。她也看见孩子身上有变化,以前儿子在幼儿园或家附近看见老师、邻居从不理人,叫他问好,也特别不愿意。而现在变得礼貌多了,逢到认识的人都会主动叫,“这样的改变我想应该是从《弟子规》里面学到的,一些东西他慢慢懂了,就应用到生活中。”卢胤同妈妈说。
7月,我市8岁男孩羿然参加了温州大学的“青少年国学动力训练营”,“老师们安排了非常有特色的国学活动,如穿汉服朗读国学经典,学习古代礼节,走进孔庙,参观瓯窑,学习瓯绣,了解瓯越文化等。”羿然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体验了孔子儒家文化及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国学的是是非非
近些年,在我市有一群民间人士义务推行着儿童诵读经典,把推广传统文化当作有意义的公益事业来做,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不仅有利于智力的开发,而且对于传承国学、推广经典十分有必要,许多孩子们在他们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诗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推崇国学的一些市民认为国学对孩子的影响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是目前有些家长对于国学学习的期待值太功利,迫切性很强,总觉得孩子上了国学班就要背多少首古诗词,甚至要倒背如流,这样给孩子的压力很大,其实国学中古诗词部分只要孩子诵读就好,没必要要求背诵多少。
网友“学海无涯”说,现在有些青少年觉得《弟子规》老套、跟不上时代,其实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对《弟子规》认知的不妥、偏颇,原因可能就是父母、老师在教导孩子的过程当中,让他觉得他们在用这个规矩要求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和反感,其实孩子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都可以用《弟子规》来教诲,来解决他们当前的烦恼困惑,如果家长把这些道理给孩子讲清楚,让他能解决当前的困惑,孩子会觉得学习《弟子规》很受益。
对于国学受热捧的现象,也有不少市民表示质疑,像《弟子规》、《三字经》这些较为易读的经典,成人都未必能读懂,让孩子学习就能入脑入心吗?让孩子穿穿汉服就是学习礼仪,为父母洗一次脚就是懂得孝道了吗?
更有不少人认为传统文化到如今已不能适应现实。因为国学大都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而不是天天守着圣人的操行标准,那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走向社会容易不适应。正在读高一的王淼说:“我觉得国学和我们的生活离得比较远,不是很实用,花时间学习国学,只能是为了陶冶情操。”
也有人深感让儿童机械式的诵读,不仅会导致他们当下没有把经典学好,还会造成学生对经典的恐惧和误会,无法真正在国学经典中寻求到启发和智慧。且现在很多国学班的老师本身良莠不齐,有些可能自己的国学知识就不怎么样。
记者随机采访二十多名小学生家长发现,大部分家长并不清楚是否应该让孩子接触国学,但通常会选择跟风。一些持中立态度的市民认为国学可以学,但孩子的兴趣最关键,如果孩子不喜欢,甚至是厌恶,就失去了学国学的意义。
市民苏女士说,她会鼓励孩子学一些古诗词,但不会强迫孩子去学国学。日常生活中,她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教《桃之夭夭》时,会在3月份带孩子去桃林游玩,诵读更多跟桃花有关的诗词,通过情景教育,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学到底该怎么学
很多家长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学国学,试图填补应试教育中的空缺。但孩子的成长与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家长素养有密切关系,靠国学未必能解决问题。
温州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林仕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习国学需要一个过程,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在孩子学国学的问题上保持冷静,传统的国学文化教育是一种和现代教育不同的模式,可将学习国学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选修课,比如美劳课程一样。家长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把国学知识生活化,无形之中让孩子得到一些优秀的国学精神熏陶;家长也可以为孩子选择国学选修课,每周上一次课;每年让孩子参加一些正规的国学训练营、夏令营,让他们体验国学的魅力,还可以去国学文化基地或名胜地区开展游学。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会挑选一些适合现在孩子诵读的内容,如关于勤奋、友爱、善良等,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孩子解读,增强他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市青少年宫指导学生学习国学诵读的金鑫老师也给出几点建议,她希望家长在引导孩子学国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心态不要着急,可结合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个性,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国学培训班。另外,家长自己也可适当学习些国学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收获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动,促进孩子在学习上的提高和进步。
当然,任何事都要理性对待,学国学也要一分为二,要做到取其精髓、精华,而不是盲从盲学。
亲子游戏
学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