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刻 方寸世界显绝技 ——记首批乐清市青年拔尖人才张晓朵 ■记者 王调 “现在看这幅《清明上河图》,不管是用纸、用色还是细节处理等方面都有待完善的地方,接下来我打算重新创作一幅《清明上河图》。”8月9日下午,在其家中的创作间里,面对着细纹刻纸《清明上河图》长卷,张晓朵这样对记者说。 “相比三年前,现在我的技法长进了不少,而这幅作品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张晓朵表示。 兴趣让她拿起刻刀 “我的父亲从事细纹刻纸工作,耳濡目染下,我跟细纹刻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晓朵说,七八岁时,过年前后父亲会做“龙船”,她开始接触“龙船花”。十岁时,父亲教她刻最简单的“铜板花”,她刻得像模像样。后来,她又刻了“凳门”、“栏杆”、“兜角”等。五六年下来,她的刻纸基础打好了,父亲就让她刻粗一点的“白花”。 1994年,从浙江美术学院装潢系毕业后,张晓朵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工作之余,她依然热衷于细纹刻纸。后来,其父亲从陈朝芬和林邦栋两位大师那里拿来了几张“白花”(就是真正的细纹刻纸)样板给她刻,没想到她竟刻得栩栩如生。 “28岁那年,父亲去世,加上当时个人杂事多,我一度荒废了细纹刻纸。”回忆起那些年,张晓朵倍感遗憾。2010年的一天,她突然心血来潮,买来油盘、刻刀、宣纸,再度拿起了刻笔。“主要还是心里那份对细纹刻纸的深深喜欢。”虽然多年没练,但基础还是在的,她刻了一些作品,自我感觉不错,于是拿给市社科联主席项宏志看,“细纹刻纸的要点在于‘精、细’,还要有所创新,你得再好好练练。” 这番话让张晓朵牢记在心,她开始不停地练,并向一些大师请教,系统地钻研细纹刻纸。很快,她的水平有了大提升。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是她非常喜欢的画,“何不尝试着刻下呢?”2011年初,她突发奇想,并马上付诸行动。在第二天,她就买来了宣纸,定做了一个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大油盘。“刻一幅简单的剪纸需要十来天,刻这样的长卷肯定是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她做好了思想准备,经过一番构思后,2011年3月,开始刻《清明上河图》。“上班之余,我每天尽量抽出5个小时来刻。”要说最难的地方,张晓朵认为还是各种细纹的处理,“这是最体现细节的地方,一旦没刻好,整幅作品就糟蹋了。” 刻了7个多月的时间,张晓朵终于把这幅长260厘米,宽26厘米的细纹刻纸长卷给完工了。“太不容易了,太有成就感了!”张晓朵开心不已。当时恰逢东阳有个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名参赛。没想到,这幅由书法、图案、细纹三者结合,具有独特创新风格的作品获得了金奖。就此,张晓朵的艺术生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三心”必不可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坐不住,愿意学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实在不多。”采访中,张晓朵坦言,细纹刻纸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粗刻、中刻直至精细,这一切极需“三心”——耐心、细心、专心。 完成《清明上河图》后,张晓朵开始创作《兰亭序》。“刚开始以为挺好刻的,当我进行实际操作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说,325个字,每个字几乎都有连笔,稍不小心就会把连笔刻断,那么整个字就掉出来了。此外,《兰亭序》上有56枚印章,刻这56枚印章难度更大,有几枚印章线条只有半毫米。近一个月后,她总算把《兰亭序》刻完了,结果发现里面有五个字不小心连笔刻断了,这幅作品前功尽弃。但她没有放弃,又重新刻起了第二幅,这次她每刻一笔更加专心、细心,一个多月后,一幅完好无缺的《兰亭序》终于诞生了。后来,这幅作品在2013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最近,张晓朵又完成了一幅力作《抗洪抗敌交响曲》,这幅作品集洪流、火种、解放军、劳动人民等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畏不惧的精神,其背景色彩丰富,有黄、红、蓝等多色,新颖独特。这幅作品凝聚着她两个多月的心血,“细纹刻纸,创新很重要,但我觉得脑子必须要纯,只有心无杂念,技艺才能尽善尽美。” 为让细纹刻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近年来,张晓朵在黄华实验中学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分别开设了细纹刻纸的兴趣班和公益课。“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欣赏细纹刻纸这种民间艺术,并将它传承下去。” 人物简介: 张晓朵,女,1974年出生,乐清市飞翔工艺雕塑厂技术总监。专长细纹刻纸、书法、美术,现为温州市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其创作的细纹刻纸《清明上河图》长卷在第七届中国(东阳)竹编木雕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细纹刻纸《兰亭序》在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