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朱五存和金漆圆木
乐清女孩高施
出演童年女一号
十岁徐卉夺取小提琴赛全国金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朱五存和金漆圆木
2014-08-09

    ■记者 朱琼洁

    2009年7月,独具乐清地方特色的金漆圆木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漆圆木俗称圆木家生,其工艺分布在象阳、白石、城乡、虹桥、仙溪、南岙等地,但以柳市镇汤东、汤西、万里桥等村最为集中。如今,金漆圆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的“圆木之乡”汤岙朱如今也只剩下十来户人家从事这门手艺。

    前几天,在一个天空湛蓝的午后,笔者再次踏进汤西村乐清金漆圆木艺术协会会长朱五存简陋的圆木制作间,看到的场景与七八年前见到的一样:四处是刨花,锯、刨、斧头、尺子等散放了一地。朱五存正飞速地刨着木板,不时发出咝咝咝声,只是少了他父亲朱尧芝的身影。老人在去年去世了,他本是村里岁数最大的圆木师傅,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坐在料凳上忙活着家生。

    曾是陪嫁必备品

    金漆圆木,指的是木制的斗、桶、升、盘、盒等带有圆弧曲线的生活器具,造型圆中有方,集镂、刻、漆于一身,做工灵巧细腻。种类繁多,从日常用品到嫁奁、农用木器等有300多种。

    据象阳汤岙《朱氏宗谱》记载:“象阳金漆圆木始于明初,自宗泰公年及弱冠,每件家什农具无可适从,农余思拓业须得有艺,忖有方何不规圆,遂以木研制,尊鲁班为祖师,取材以杉木为主,竹篾辅之,着手粗制直料家什,后广而推之。”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探索改进,到明末清初,汤岙朱圆木已经形成庞大群体,从粗制到细做,笨拙到玲珑。

    到了20世纪初期,汤岙朱金漆圆木一度饮誉瓯江南北,鼎盛期从业者有上千人。1953年,乐清县还在汤岙朱成立了乐清象阳圆木社,1984年取消木头采购计划,象阳圆木社从此生产停顿,部分员工在家继续从事圆木生产。

    记者的父亲曾是圆木社的一名员工。30多年前,家里时常会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他们多数是乘着轮船过来为要出嫁的女儿预定家生。按当时的婚嫁习惯,不管家境如何,女儿出嫁都要置办一套圆木家生作为陪嫁品。“家生可以看出女方的家境情况,富裕人家要做好几套,多达上百起;普通人家通常也有十多样,否则女儿娘家会感到不光彩。”朱五存回忆,作为陪嫁品,斗、升等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凑彩的意味,斗代表着大,有才高八斗的寓意,而升则象征着高升。

    在众多金漆圆木的嫁妆中,记者最感兴趣的要属鹤兜——修长的把手做成鹤颈,造型夸张,极富艺术想象。记忆中,小时候都是用鹤兜洗脚,而母亲也习惯挽着鹤脖子去河边洗衣服。拿鹤兜还是有小窍门的,一般不能拿在鹤嘴上,因为嘴巴部位不牢,弄不好就会所嘴巴拿断掉。

    渐行渐远的手艺

    随着铝制品、塑料制品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金漆圆木受到很大冲击,它的实用性被逐渐取代。小时候,记者跟随母亲去河埠头洗衣服时,看着别人家放衣服的盆早就由木头换成塑料或铝制的,就母亲还用鹤兜,既突兀又笨重,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母亲这么死脑筋,不早点换掉这笨重的鹤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柳市电器行业的兴起,汤岙朱越来越多的圆木师傅开始下海做起电器生意。如今,汤岙朱只剩下零星的十来户人家从事这门手艺。

    “上世纪70年代末,汤岙朱有150多户人家靠制作圆木为生,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被父母送来学手艺,我的父亲就收了20来名徒弟。”朱五存家从祖辈起就从事圆木制作,他从13岁开始跟父亲做圆木,至今已有40来年,回想起金漆圆木的过往辉煌,他唏嘘不已。

    对于这门后继乏人的手艺,作为金漆圆木非遗的传承人,朱五存既心痛无奈又很理解。他说:“这活实在太累了,至今也就隔板可以用机器来代替,其它还是以手工为主,又赚不了大钱,大家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这活。”朱五存的儿子也曾学过圆木,也会做,但也放弃了这门手艺,现在一家企业上班。

    “迷你版”收藏者日渐增多

    每年白石三月初十,汤岙朱的圆木师傅都会将家生运去赶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圆木师傅的这种习惯一直都在延续,也许这是他们骨子里的一种坚持吧,希望在会市上能呼起更多人的那种回忆。

    为了不让金漆圆木工艺失传,从2004年开始,汤西村筹划在村里搞一个小型的圆木博物馆。圆木师傅们日夜赶工,忙碌了大半年,赶制了150多件圆木家生,从日常用具到嫁奁、农用木器等。2005年2月开馆后,村民们经常会带孩子来看看这些“传家宝”,并吸引了杭州、温州等地的市民慕名前来参观。2006年,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汤西村评定为金漆圆木特色的文化特色村。2009年7月,乐清金漆圆木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以后,乐清一带预定‘迷你版’圆木家生的人逐渐多起来,主要是用来收藏的,可能很多人意识到这工艺面临失传,所以想收藏一些做纪念。”朱五存介绍,作为收藏的,一般会做二三十件,需要三四万元;作为嫁妆的,一般会做十来件,少不了花鼓桶、六盘、茶盘、方盘等。前段时间,有个芙蓉人特意来到朱五存家,打听圆木家生的情况,计划预订100多种,说是摆在家里做收藏。“这么大的量,一个人一年也做不出来,所以我让他想清楚。”朱五存说。

    此外,如今的金漆圆木还有部分被当成复古的艺术品用来欣赏,主要通过宁波慈溪家具市场远销东南亚一带。

    朱五存和金漆圆木

    美丽乐清 美丽非遗

    Z

    ongyi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记者 郑剑佩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朱五存和金漆圆木 2014-8-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