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味 Y uedu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本书作者张新颖,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 近三十年来,坊间流行的数种沈从文传记多侧重传主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在传主1949年之后迫于外在压力而“改行”这个根本原因之下,试图解释清楚他为什么不去干别的行当而独独选择了文物研究。张新颖认为,湘西早岁生活及短暂从军所积累的艺术兴趣、审美素养以及《史记》《旧约》所形塑的深刻历史感、“有情”观念等共同促成了这一“改行”。 ——老猫 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张新颖 在197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沈从文在体力和精神上特别充沛,经常一天睡两三个小时,也不感到困倦,心情也愉快。沈从文对此自己分析说,人一生发展下来,如果把聪明才智多用在对付人的得失竞争上,就会把原始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甚至于综合分析能力,都压抑下去了。 ——张新颖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看,他是目前所流行的“极客”的典型:即洋溢着“赤子之心”。虽然造化弄人,他“极客”的本性依旧让他在看起来无法承受的现实境遇面前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使他在短暂的幻灭直至自杀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那就是:他是属于“美”的。 “美”对他来说,深入骨髓。他那么美妙的文字,简短的几句,就把你带入了他家乡的空气中:我感觉到那潺潺的流水正滑过你的脚背,我觉得呼吸到了那混合着泥土和青草气味的湿润的空气,我似乎已经感觉到那家乡的乡土气息。 ——yishuai 权力、地位、名声,这些在他看来是身外之物的东西,却是维持现实世界运行的通用法则。以他的个性,他不会去配合这些规则,但对这些规则的不适应也常常给他带来挫折的感觉。除了真正知道他的朋友,他总是缺乏现实社会足够的支持,甚至被无情地当作累赘。这就是现实,但他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性格,这真是难得,这也使他能经过那样的苦难却最后活了下来。在批斗会后,他轻轻地撕下贴在自己身上的“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然后想:这书法也太差了,哪像历史博物馆的人应该写的字,还好意思贴在我的背上,真难为情!他真该再好好练练。 ——七叔 说到底,沈从文先生是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能令人发自内心地尊敬的作家、艺术家。也很喜欢他的夫人张兆和。她在从文家书后记中所写的感言,坦荡而毫无矫饰,罕有女性,尤其是名人的妻子能如此客观的看待评价自己的婚姻。她也是一个稀有的女性。 ——尔狮山 沈从文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够一见倾心、无话不谈的长者、友人、兄长、乡亲。特别是后面这个词“乡亲”,不是轻易敢对人用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样被人称谓很土。但对沈从文先生用,我不怕。而且我知道他会喜欢这个词。 ——影踪迷茫 (黄崇森 整理) 《沈从文的后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