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议 S hiping ■何小娴 曾4次坐牢的49岁芙蓉男子张某,出狱不到一年,又7次诈骗老人钱财11万多元。乐清市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4年2个月,并处罚金7000元。张某将行骗的目标锁定在子女都在外经商的老人身上,他们一听说儿子出事,个个慌了神,张某说什么老人都信。其中好几个老人没有手机,他们的儿子有时一年到头也没给父母打过电话。(8月7日《乐清日报》) 这个骗子再有本事,最终还是落网了。对于这类最后总是露馅的骗子,乐清人会称其是“鬼灵糖”,有诡计又带点傻气。为什么这么多老人都被“鬼灵糖”给骗了?扒开这起案情,发现“亲情”竟然是最容易被骗子利用的因素。正是父母子女的长期音讯隔绝,导致了骗子的得手。利用亲情引燃老人的焦急心情,诱使老人抛弃常识,陷入圈套。 骗子要营销自己的生意,必须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以及对方的生活背景。在信息时代,子女一年也没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有点令人难以想象。生意再忙,也得与父母互通讯息,这是一种人伦。子女父母久不联络,日渐疏离,给亲情蒙上了阴影。 亲情留下了缺口,骗子也就趁虚而入。 这种简单的骗局,技术含量非常低,本来,做父母的只要一个电话,或者托其他亲人打听,就能搞清孩子有无出事,但这些老人个个乖乖上当。可见,当下的农村,要么还有不少老人不知道在外子女的电话;要么,他们不会使用电话。 不管是哪种情况,责任追究起来,除了骗子要负刑事责任,还有做子女的一份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多于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动物界的普遍现象。一旦子女受挫,父母总要千方百计替其解困,这是天性。当听说子女出事,骗子上门说可以提供帮助,老人都会感到对方是“送温暖”来了。对披着羊皮的狼,老人毫无察觉和识别能力。哪怕平时曾经对子女有过不满,做父母的也会在瞬间消除对子女的前嫌,全力救援。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连不该尽的责任都去尽了。有些事情,可以归咎于时代的逐利性,伦理容易坍塌,但做子女的,如何心安? 大数据时代来临了,人们的信息随时可以为骗子所利用。骗局可能越来越多,陷阱可能越来越深。从网上到网下,不知还要派生出多少骗局。防骗,也许将成为新时代的生存必杀技。对待此类老人因子女轻易遭受骗局,还是先补好亲情这一课。 (作者为乐清市民) 亲情好冷淡 骗局好“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