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来乐做义工 ■记者 刘荣燕 “Give me five(击个掌).”昨日下午,在柳市镇第三小学,暑期春泥班的孩子们看到外教义工裴立安一进教室,就马上围过来,纷纷与他击掌。 裴立安和罗建中都是意大利人,在北京工作。今年暑假,两人来到乐清,为脑瘫儿童和留守儿童做义工。 十几年服务中国脑瘫儿童 罗建中原名Roia Martino,1996年,他受中国红十字会邀请,在中国脑瘫康复中心从事行政管理工作,2006年任期结束,他做起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的义工,直到现在。 2006年,在北京经商的乐成北门人孙启海走进了北京房山的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被罗建中等人的一举一动所感动。受罗建中的影响,孙启海此后也经常参与相关志愿活动。 2013年,回到乐清的孙启海和朋友成立了乐清市天心脑瘫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因为机构成立时间不长,有很多事情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跟罗建中沟通后,罗建中愿意和好友裴立安在今年暑假期间一起来乐清做义工。”孙启海说。 7月28日,罗建中和裴立安到达乐清。在10来天时间里,每天上午两人和几名脑瘫儿童做游戏、教英语,下午则去柳市镇第三小学教春泥班孩子们学英语。空闲时,他们还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以及其他志愿者一起交流经验。 以家人身份陪伴脑瘫儿童 初次看到脑瘫儿童,有些人会觉得有点害怕,但在罗建中的眼中,这却是一个很可爱的群体。 8月6日16时30分,罗建中、裴立安和乐清的一些志愿者交流。有人问:“脑瘫儿童不同于正常孩子,怎样与他们交流?”罗建中笑着回答:“服务脑瘫儿童,很多的付出很难看出成效。做脑瘫儿童康复工作的志愿者,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建立关系,要以家人的身份和他们交流、沟通、来往、做活动。” 罗建中说,自从1996年开始接触脑瘫儿童,现在有的孩子已20多岁,但他还是定期以家人的身份去看望他们。“脑瘫患者不像正常人一样有很多朋友,如果我不是以家人的身份,他们很难认同。有了家人般的鼓励,他们才能更勇敢地去面对困难。10岁以下的脑瘫儿建议跟家人一起生活,没有家人、兄弟姐妹的鼓励,脑瘫儿童很容易陷入自卑中无法自拔。”罗建中说,脑瘫儿童康复器材、辅具有些很贵,但希望相关部门不要怕花钱,改善生命质量很重要。 脑瘫儿学会了40多个单词 当天9时多,在市区环城东路原老年大学的一个教室里,裴立安拿着一个棉布骰子,在写字板上写着1至6的英语单词,通过扔骰子方式来教脑瘫儿童学英语。一看到骰子上的数字是“6”,裴立安就将吸铁石放在那个单词下面,伸出6指,教孩子们读“six”。 在课堂上,记者看到每个孩子都学得很开心,没有学习障碍。阿炳(化名)告诉记者,他已学会了40多个单词。 “虽然这些孩子没有正常孩子学得快,但每个孩子的快乐都一样是无价的。”裴立安说。 比起脑瘫儿童,柳市春泥班的孩子学得更快,不少孩子能用英语与老师简单交流。 “学英语最重要的是会用。”裴立安说,在教学过程中,他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听说能力。 “老师上课,都在做游戏,他上的课特好玩,特有趣。”暑期春泥班的刘阿雪今年13岁,来自河南。“今天课上,老师画了很多个格子,格子中只有3个单词是正确的,第一次我们就猜赢了。”刘阿雪自豪地说。 |